茶农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镇的茶园里采茶(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路通财顺,有一种机遇叫天涯咫尺
7年前,张成珠向村民许诺,要把曾经养活红军、八路军战士的小米卖到北京、上海。叔父张志营认真劝他:“这是在做梦,不要说大话!”
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环县偏僻封闭。1年前,这里还不通铁路,10年前,从安掌村到县城,还要走一天。因为交通不便,储量丰富的煤炭和营养丰富的小杂粮,只能长期沉睡。
2020年底,一列动车呼啸而过,银川至西安高铁全线通车,环县一步踏入高铁时代。
过去几年,为了加快内陆开放,甘肃“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一起修,柏油路修到安掌村口,小山村融入大世界。
去年,张成珠与周边1.2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小杂粮超过9万亩,令他骄傲的是,环县小米不仅卖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还远销澳大利亚。
路路通,百业兴。回望历史,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陇原大地纵横,开创了“天下富庶无出陇右”的辉煌。
放眼未来,“一带一路”是甘肃的最大机遇。
一列运行试验动车组列车驶过银西高铁马坊沟特大桥(2020年12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新高铁、宝兰客专、兰渝铁路、银西高铁先后建成通车,全省新增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133公里。伴随路网加密,中欧班列、南亚公铁联运班列、“东盟—兰州—南亚”航空货运飞机呼啸而过。
从麦积山、崆峒山到莫高窟,整个甘肃正在成为“丝路大景区”。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
电子商务把万山阻隔变成天涯咫尺。目前,陇南市网店、微商数量超过1.4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累计超过220亿元。
在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曾经庄稼都难成活的旱地里,来自南美、中亚的玫瑰花品种含苞待放。种粮老手赵正兰变身种花巧手,4亩万寿菊长势正好,“这些菊花已被青岛客商预订!”她说。
诗意栖居,有一种美好叫绿色发展
游客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参观(5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多年前,何庆山第一次在康县县城的广告牌上看到“鑫”字,不禁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金山嘛!”
三金多财,寓意美好。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鑫”字怎么读,但他记住了这个字。他给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文鑫”,一个叫“武鑫”。
48岁的何庆山生活在陇南的崇山峻岭中,多少年来,全家“吃绿”谋生。
少年时代,何庆山就夜半砍柴。近处的柴越砍越少,砍柴的路越走越长。他凌晨两点起床,下午4点才能到家。
后来,何庆山外出打工。为了多挣钱,他下完矿井就摆地摊,最多时一天干3份活儿。
5月21日拍摄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2年以来,康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全县350个村建成美丽乡村,有4个村成为4A级景区,其中包括何家庄。
漫步何家庄,淅沥的小雨拍打着翠绿的竹林,多彩的花园与古民居融为一体,曲径通幽,宛若仙境。
现在,何庆山的妻子办农家乐、打理鱼塘,他在山上养了4000多只鸡、100多头猪。他给农家乐取名“鑫淼农庄”,“有了绿水长流,才能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