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的地标 ----太空塔
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也曾经是国家的首都。(现在的首都是惠灵顿)全国1/3人口约150万人,居住在这里,其中有38万是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
二在皇后街尽头靠近渔人码头的街旁,看到一个题为“身着斗篷的毛利酋长”的雕塑。这个无名毛利酋长耳饰羽毛衣着光鲜,守持短刀神态威武,是个很棒的艺术品。该雕塑是由奥克兰市议会于1964年提议,并委托艺术家与1967年完成的,以此表示对毛利人的敬意。
雕塑:身着斗篷的毛利酋长
毛利人是十三世纪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搭乘小木舟迁途到新西兰的最早原住民。1840年,在奥克兰北部一个叫怀唐依(Waitangi)的村庄里,英国登陆者以英国皇室的名义,与毛利族首领签订了新西兰的建国文件«怀唐依条约»。条约中的内容之一就是毛利人部分让出其领土主权,与白人和睦相处。
相对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毛利人是幸运的,他们与英国入侵者发生了短暂的战争后,以土地换和平,接受了白人的统治。白人替毛利人创造了毛利文字,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
在奥克兰博物馆里,有许多毛利人早期的生活用品及手工雕刻品精美编制品的展览。博物馆小剧场里每天有毛利人的歌舞表演。在30分钟的表演里,五个男女毛利舞蹈家,表演了迎客舞以及抵抗敌人的战鼓舞。
在一楼的毛利文化馆里,我对那件毛利首领专属的酋长斗逢展品格外留心。展品文字介绍说,斗逢(披肩)是以一种古老的KURI狗的狗皮缝制的。那种狗作为宠物,还可以帮助狩猎,并在特殊情况下用以充饥。一件首领斗逢需要若干个KURI狗皮缝制做成,所以非常珍贵,如同皇帝的“龙袍”。可惜这种珍贵的狗种已经灭绝了,或被白人带到新西兰的欧洲狗类杂交同化了。
展品,斗逢
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座毛利人使用的石头垒成的石头屋子,外面带有精美的木雕人物浮像。这个人物造型结合了祖先的面孔与毛利神话中的巨鸟的面孔,眼睛是用海里一种神奇贝壳做出,象征着财富与权力。这种石屋不仅仅有储存物资的作用,也是每个毛利部落村庄的标志,象征着部落的富裕强大。这件展品建筑于1870年,是我们了解毛利人文化习俗的直观教具。
毛利村庄的村公所--石屋
客观地说,现在的新西兰政府及人民非常尊重毛利人以及他们的权利。在博物馆和其他许多庄严肃穆的场合,都能看到毛利语与英文双语介绍或说明。我在新西兰学到的毛利语单词是“KIA ORA”,因为它多次反复出现在公园或博物馆的英文介绍栏里,或报纸杂志上。我所学到的唯一的毛利式英语就是这个“你好”。新西兰政府接待外国珍贵客人时,都请毛利人参与接待,表演毛利歌舞,给与毛利人崇高的政治地位。之前多次去过美洲,感觉同样是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在许多无形的待遇方面,与新西兰毛利人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