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描绘二战时期犹太人生存惨境的影视戏剧中,两部与音乐有关的作品较为独特。一是1980年美国犹太裔剧作家阿瑟•米勒编剧的电视电影《集中营血泪》,二是同为犹太人的以色列戏剧大师,《乡村》编剧约书亚•索博尔笔下的《犹太城》。《犹太城》先有小说后有剧作,曾被改编为电影《犹太失乐园》,并被众多国家的戏剧导演几十次搬上戏剧舞台。近期亮相国内多个城市的央华出品的中文版《犹太城》,是这部作品庞大体系里的最新一支,由索博尔亲任导演。
《集中营血泪》改编自犹太女歌手范妮•费尼洛的回忆录。战争期间,范妮与诸多犹太女性被德国纳粹刺上编号、剃成光头关进慕尼黑的一个集中营。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遭受集体屠*的事件在集中营屡次发生。为了寻求*人游戏之外的军中娱乐,纳粹军官让拥有一把好嗓子的范妮和一些能够演奏乐器的犹太女性组成一支管弦乐队,她们得以逃脱被屠*的命运。但在挣扎求生的过程中,她们的尊严被完全剥夺。
与《集中营血泪》相比,《犹太城》的创作基于口述史,并有相似的故事起因。“犹太城”是指二战期间,犹太人迫于德国纳粹的淫威,在波兰及立陶宛的指定隔离区内生活的聚居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索博尔得知立陶宛维尔纽斯的犹太城曾有一家引发过争议的剧院短期存在,设法找到当年剧院的艺术总监,通过他的讲述了解更多详情、接触大量资料,最终写成挽歌。
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基特尔在犹太城偶尔见到一群犹太艺术家,听过女歌手哈亚的美妙歌声,他下令犹太警察金斯组建剧团,歌舞演出取悦自己。金斯认为这是能让尽可能多的同胞免于被*害的机会,积极说服哈亚及这群人里的灵魂人物斯鲁力克等促成此事,但他的举动遭到图书馆馆长克鲁克等的不解,被认为是对灾难的消解。剧团创立,艺术家为了活下去强颜欢笑,同时顶着良知受到折磨、精神面临崩溃的高压。而随着德军在前线的节节败溃,基特尔、金斯、这些艺术家以及商人韦斯科夫等构成的短暂平衡关系,被基特尔的枪声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