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回忆关于梦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做梦时的情绪,也可能是反复出现的元素、场景,老弗爷把这个印象称之为“第一反应”。
生活中,当我们突然问一个人:“你昨天做了什么梦?”无论对方起初对梦的记忆是模模糊糊,还是一团乱麻,第一个从脑海中跳出的印象,就是这个“第一反应”。
老弗爷认为,“第一反应”是解梦的重要线索,因为解梦者可以根据“第一反应”的内容展开自由联想。
在梦中出现的元素经常与元素本身的含义无关。更多时候它们可能只是扮演一个“替代物”的角色,来替代那些大脑真正想表达的事物。这个时候,自由联想就可以起到“从现象到本质”的功用。
比如,有个根本不喜欢吃包子的朋友,常常梦见自己在一家包子店里一个人点了36个包子,每次吃到35个的时候再也吃不下最后一个了。
还有一个姑娘,会梦见自己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很开心自然地跳舞,而日常生活中,她却是十分内向的人。
还有一位女生,梦见自己和前任在火锅店里吃饭,互相问候,看似很友善,然而事实是她早就和前任断了联系,打算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看似奇怪的元素,经过联想之后会慢慢变得可以被解释,但联想过程需要做梦者本人足够发散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目前的心境和状态。
比如,包子也许只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得不做的事,35或36这个数字,可能代表着某种极限;跳舞也许代表着内心压抑着的想要自我表现的*;火锅店也许代表着自己仍然保留着对前任某种不被察觉的温情。
与普通的回忆不同,自由联想不需要时间顺序,或者逻辑合理性的限制。唯一的标准,就是做梦者本人认为,联想到的内容是否可以解释“我为什么会梦到这样的内容?”
弗洛伊德说,在联想释梦中有三条铁律:(因为原文是老弗爷在演讲中说的话,在翻译时也有生涩之处,以下加入了笔者的理解。)
1. 梦中的元素,其意思永远不是它的字面意思。(梦里的包子不是包子。)
2. 无论联想到的内容看起来有多奇怪,与梦中元素差别有多大,不要因为“差距大”就马上否定联想到的内容。(梦里的包子可以是你的日常工作。)
3.只要耐心去联想,联想到的内容终将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联想的步骤只可能由做梦者来完成,而非Ta以外的第二个人或者任何著作。(你说梦里的包子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弗洛伊德在他的书中提出,梦的内容,会留下一些大脑“加工”梦境的线索。
如果你觉得自由联想缺乏“方向感”,了解梦的加工特征,反过来利用这些特征,就可以提供一些联想的方向。
一种加工特征,是打破社会常识与社会规范,回归*真实的样子。
在梦境里,我们可能都有过更加”自由“的感受。不需要在意身边朋友,父母,同事和老板的想法,没有了很多规章制度,像小时候一样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
这种“自由”实际上是梦给我们真实的潜意识“重新加工”之后的结果。被压抑的*,重新回到了我们的大脑。
举一个栗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从不麻烦别人,经常给别人提供帮助的人,会梦到不停的向他人索要食物。他梦中“任性”、“反常”的行为,可能意味着他也想丢掉一些责任感,不用想太多,就可以随意向人索取的愿望。
另一种加工特征,是回到过去:自己的过去,或者祖先的过去。
梦里的许多片段其实都是我们曾经的回忆,只不过可能是你忘记了。
我们在回忆童年时,常常只有某个画面,很少能完整的叙述某个年龄段的经历。但实际上,童年的记忆从来没有被真正忘记,只是被藏起来了。有时,他们也会从潜意识里跑出来,以梦的形式出现。当梦里有看似熟悉,但想不真切的片段时,往童年的经历靠靠,也许会有神奇的回忆涌现。
另外,梦里的场景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爷爷,太爷爷,太太爷爷的记忆。当我们做梦,梦到一些完全陌生的元素时,有一部分几率是人类的种族遗传发生了作用。(和爷爷打个电话也许对解梦很有用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