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9:29:35

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后,率兵六万攻击石堡城,唐蕃两国随即围绕石堡城区域展开连番血战。果不出王忠嗣所料,唐军在付出万余人死伤的代价后,才拼死重夺了石堡城。

有此可见,以文人为主的汉将,会不自觉的考虑军政相辅的问题,更愿意计算耗费比,而胡将领兵则很少有类似顾及。对于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来说,刀锋锐利的胡将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以安思顺、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为代表的胡将在边军中崛起是有原因的,并不简单是李林甫弄权的结果。

但不管怎样,出将入相制度的破坏,割裂了中央与边疆的互动体系,让边将更容易扶持自己的势力,也为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随后,为了解决边境军队巨量的消耗,唐庭不得已开始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度。

一开始军田还是由朝廷派人管理,大唐名相娄师德西部戍边时,就曾管理“营田事宜”,隶属于中央户部。但随着边将权威日重,军田的管理权逐渐向边将倾斜。

而后,军中赏赐、物资采购等事宜,也逐渐由边将控制,边境军镇的财政权渐渐易手。以至于开元时期,节度使甚至获得了地方盐税的管理权,这几乎意味着唐庭将国家最重要财政来源拱手相让。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朔方节度使开始兼任关内盐池使,据《新唐书 · 食货志》载,朔方节度使管内的盐州、灵州、会州、安北都护府共有十三池。这些盐池所产之盐,除一部分上贡朝廷外,一部分用来满足当地驻军的需求。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裴宽为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支度、营田、河北海运使。三年后,裴宽升任户部尚书,接任范阳节度使的便是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13)

此时的节度使手中,有钱、有粮、有兵,基本具备了造反的全部物质基础,但还有一点不够充分,就是尚没有辖区行政管辖权和人事任免权。

唐朝在划制各道时,设置了巡防使、采访处置使的职位,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

这种一道内节度使治军、采访使治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度使的权力边界。

但天宝中期,唐玄宗给已经开始冒烟的节度使制度,加上了最后一把干柴,他下令将“节度使与采访使分置”的体制,改为由节度使“一人兼领之”,“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

也就是说,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执掌着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的全部权利,道内大小官员均受节度使节制。

至此,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盛极。又常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远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剩下玩火自焚了,就看那个愣头青站出来振臂一呼了。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14)

那为什么是安禄山不是别人呢?!是因为安禄山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很重要,或者唐玄宗特别喜欢他,使他重兵在握,有机会兴兵作乱吗?

和很多人的头脑中的概念相左,安禄山能够逐渐做大,手握重兵并不是因为他很重要,恰恰是因为他不够重要,唐庭认为他没有威胁。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15)

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在“天宝十节度”的兵力数量上也可以得到印证。控制西北的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军队数量占比超过六成

而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安禄山只能控制河东的一部分军队)。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

由此可见,唐庭认为的心腹大患是西北的吐蕃和突厥,而不是东北方向的奚和契丹。与此相吻合的是公元713年—755年间,唐庭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则只有9次和2次。西部军事行动占比高达80%,可见吐蕃、突厥对唐庭的巨大压力。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