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鲛人是美人鱼吗,古代的鲛人变成了美人鱼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9:55:52

影视剧《镜双城》片段:鲛人化生

对于这个观点,古籍中也有记载。《太平广记》中写到:“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其中提及的“皆为美丽女子。”在笔者看来,是因为鲛人都留着长发,又加之面容姣好,所以被误认为都是“美丽女子”;而其后所提到的“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交合之际,与人无异”,则能说明鲛人有性别之分。但是,以上所述并不能证明鲛人有化生一说,也不能说明鲛人的化生的可信度。不过或是史料收集不足,有所遗漏。

总之,在古人眼里,鲛人总的特征是面容姣好、声音悦耳和落泪成珠,这应该是无疑的。

古代的鲛人是美人鱼吗,古代的鲛人变成了美人鱼(5)

鲛人

二、鲛人的居所

在影视剧《镜双城》中,男主苏摹身为海皇之子,是下一任海皇的继承人,他背负着巨大的使命,带领族人回归泉先,回到故土,让英魂归故里。

众所周知,传说中鲛人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他们可以寓居于水中,也可以幻化成人形在陆地生活,但是他们不能离开水太久,否则会因缺水而死去。所以,一般认为,他们还是以生活在大海里为主。

那么,《镜双城》中的“泉先”到底是指哪里呢?

据南朝梁任昉《述异志》中记载:“鲛人即泉先,又名泉客。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值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从这里可以看出,泉先也许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古人对鲛人的别称。也许是原著作者借此把它引用成鲛人居住的地方,不得不说把对鲛人的别称变为鲛人故乡的名称,确实很有想法,也很有道理。

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中记载:“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唐人李欣《鲛人歌》中亦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这都印证了古人对于鲛人居住在海洋里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引有两处记载都提及了“南海”,在古代“南海”其实为“南海郡”,是秦朝至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因靠近南海而得名。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据此可知,“南海郡”或许就是影视剧中“泉先”的所在地。

古代的鲛人是美人鱼吗,古代的鲛人变成了美人鱼(6)

古代南海郡

而至于他们真正居住在哪里,或许在人类能够探索到海底尽头的时候,能够真正找寻到他们踪迹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知道答案。

三、《山海经》中关于鲛人的记载

提起古代的异能神兽,必定是绕不开《山海经》的。

在《山海经》上,确实有关于鲛人的记载,甚至还对鲛人做了分类,包括 “赤鱬、人鱼、陵鱼、氐人(互人)、鱼妇”等五种之多。其中赤鱬“状如鱼而人面”,这种和现在常被人们误认为是美人鱼的“儒艮”有点类似;人鱼“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兒”,这种鱼可能和我们如今的“娃娃鱼”(也称“鲵鱼”)有点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氐人(互人)“人面而鱼身,无足”;鱼妇“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较为复杂,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古代的鲛人是美人鱼吗,古代的鲛人变成了美人鱼(7)

美人鱼

《山海经》中还对鲛人的声音做了描述:“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很明显说明了鲛人的声音和鸳鸯很相似。“食之不疥”更说明古人把人鱼更多的看作“鱼”来看待,像普通鱼类一样食用,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很多地方会流传着食用人鱼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说。毕竟传说中的人鱼相较于人来说寿命真的是比较长的。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山海经》严格意义上可以算作一本志怪小说集,其中大多数是虚构的,所以,并不能证实鲛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古代的鲛人是美人鱼吗,古代的鲛人变成了美人鱼(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