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寨村
位于新合街办东北隅,与高陵县、临潼区接壤,是一个“鸡鸣听三县”的地方。西禹高速路由南向北从其中部穿过。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马寨村1—4组,丁家村5—6组,马坊村7组。2012年,641户,2458人,耕地2496亩。
3个自然村环古崇福寺而建,和古崇福寺一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历史积淀深厚。古崇福寺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属同时代建筑,位于唐东渭桥头(东渭桥已为考古部门发掘确认),不但是当时的佛教圣地,而且为达官商贾过往住宿休息的场所。
马寨村原名安居寨,环村有古城墙,墙高二丈有余,顶部可通行两辆马车。西门为正门,形制与西安城楼相同,只是规模略小,正门上方高悬石刻牌匾“安居寨”三字,是古时周围村民躲避兵乱、匪祸的理想之所。古城墙于合作化时拆除,城楼于大跃进时毁坏,成为一大憾事。马坊村据说为古崇福寺驿站养马之地,紧挨崇福寺和东渭桥桥头而建。丁家村在崇福寺之南半里处,从墓地发掘出的石碑来看,建村至少可追溯到明代。
新中国成立初属原长安县管辖,先设乡,配有医院、商店。1955年实行合作化时,撤销了马寨乡,与呼家村组成了黎明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由马寨、丁家、马坊三个自然村组成马寨生产大队,改革开放改乡后,称马寨行政村。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当时政策的限制,主要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少量蔬菜,品种单一,村民生活质量普遍较差,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虽地处平原却道路不通,雨天是水洼,晴天是灰沙。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筹款,精心组织施工,为3个自然村全部村道铺设了混凝土路面,改善了交通环境。接着,又根据马寨位于210国道和西禹高速公路之间的具体实际,打出了生态农业牌,开展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以丁家、马坊为龙头,建立了奶牛养殖小区。以马寨二、三组为基地建立了猕猴桃种植产业园和蔬菜大棚区,以西禹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为基地,形成核桃种植基地。农闲时青壮年务工挣钱,农忙时回家进行种植。现在奶牛存栏数达到236头,修建蔬菜大棚50余栋,种植各类果树500余亩。
在搞活经济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教育的重要,在上级的有力支持下,村民们多方筹措款项,出谋划策,为学校修建了能容纳12个班的三层教学大楼,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了党员活动室、中老年文化活动室,提升了村民的文化品位。
马寨3个自然村依据古崇福寺深厚的文化积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依托,长期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周围村子的有识之士积极奔走于长安县,在毁于兵火的古崇福寺原址上建立了崇福寺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长安县政府的支持,将初小改建为全日制完全小学,学校规模最大时有1—9年级18个教学班,教师40余人,学生达到800人。1964年,又在马寨村设立了新合初级农业中学。生源遍及马寨、侯家、李家、呼家、党家5个行政村和高陵县的耿镇地区,为当地培养出了大批的有用之材。
所谓芯子,就是将造型各异的钢铁骨架用彩纸缠绕固定在方桌上或人背上,1—4岁的孩子和背芯子的壮汉均面部化妆,身着戏装,幼童悬于钢铁骨架险峻处,扮成戏剧人物游走于大街小巷,因造型奇异,装饰惊险,届时十里八乡前来观赏的游人人头涌动,观者如潮。
新中国成立前马寨村就有农民业余剧社,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马寨村农民业余剧团,聘请了临潼名艺人史纯华老先生为导演,组织编排了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古典戏《法门寺》《二龙珠》《三娘教子》《斩秦英》等。除自演自乐外,20世纪50年代还参加了长安县组织的农民业余会演,获得过一等奖。马寨村以其独特的肩背芯子和桌抬芯子而闻名周围数县,芯子表演在灞桥区社火大赛中两次折桂,1998年,获得市文化局社会调演一等奖。
马寨从古到今就有二月十九古庙会,每逢会期,芯子表演、戏剧表演为周围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会亲交友、物资交流的场所,深得周围村民喜爱。
处于崇福寺之南的丁家村,以其特有的底子戏而出名,底子戏出处已无从考证,底子戏以劝人向善为题材,以锣鼓为基调进行说唱表演。其戏班曾参加过灞桥区农村文化调演,获得优秀奖。
崇福寺东邻一墙之隔的马坊村,以寺庙文化为根基,以舞狮子为传统文化活动,在周围群众中享有一定声誉。
由于马寨三个自然村都有自己传统的文化活动,且互相竞争、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陈静波,1922年9月28日生,原名马秉旗,祖籍马寨村。1938年,在西安竞存中学读书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任竞存中学党团副*。同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参加八路军,担负起党中央的保卫任务。1947年至1949年,一直在咸阳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5月,任咸阳市公安局长,后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办公室主任、厅党组副*、副厅长,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宁夏日报》总编辑,自治区公安厅厅长,银川市委第一*、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副*、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党的十二大代表,1995年离休。
任义财,马寨村人,中共党员。1930年左右由外地逃荒流落到马寨村,以给地主扛长工为生。红军长征到达耿镇时,接受党的宣传,参加了红军并长征到陕北,后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负伤后回地方工作,是新合地区有名的老红军战士。现已因病去世。
马青苑(1893—1962),马寨村人,民革成员。早年投身国民革命军。后任国民党西安警备区司令,解放战争期间调任南京警备区代理司令。解放军逼近南京时,以少将司令身份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第一、二届市政协委员,陕西省参事室参事,1962年3月,病逝于西安。
周勇才,祖籍马坊村,中共党员。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一直在陕南从事农业工作,后任陕西省农业厅厅长。
张志明,马坊村人,共产党员。土改老干部,马寨村最早的村长。为了兴办崇福寺小学,除在学区及周边村寨发动群众办学外,还多次奔走于长安县,求得上级支持,将原崇福寺初小扩建成现在的全日制完全小学。为了解决教职工的食宿问题,多次从自己家中背粮捐物。20世纪80年代病逝。
马权利,马寨村人,现任灞桥区中医医院院长。
焦平章,马寨村人,现任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