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界
行政区划指的是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域的划分,而行政区域的划分要考虑到政治、经济、人口、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各地区的行政区划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形成“山川形便,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则经过数十年的不断调整和演变,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的地方行政体制。
广东的行政区划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的大的调整,总体趋势是城市由大变小,由少增多,提高了行政效率,使之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调整较大、牵涉面较广、影响较大的一次要数1988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取消了地区设置,增加了许多地级市和县,奠定了如今广东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到199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格局最终形成。
最新的广东省行政区划
如今的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20个县级市、65个市辖区、34个县、3个自治县,是全国地级市最多的省份。而1988年前的广东省,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共辖14个市、92个县、3个自治县。可以看出,有4个地区是与省直辖市是重合的,分别是汕头、佛山、湛江、韶关。而深圳和珠海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特区实验而分别从惠阳地区的宝安县和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
广东乡镇区划
1988年的广东行政区划沿革中有两件大事。一件是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给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批复中指出:
一、撤销肇庆地区,肇庆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肇庆市端州、鼎湖两个市辖区。将肇庆地区的高要、四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云浮、新兴、郁南、罗定10县划归肇庆市管辖。
二、撤销惠阳地区,将惠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惠州市惠城区;将原惠阳地区的惠阳、博罗、惠东3县和广州市的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
三、撤销梅县地区和梅县市,梅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梅州市梅江区、梅县,以原梅县市的松口等二十七个乡镇的行政区域为梅县的行政区域,梅县人民政府驻扶大;将梅县和原梅县地区的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平远、焦岭6个县划归梅州市管辖。
四、设立陆河县,以陆丰县的河田、河口、新田、上护、水唇、螺溪、东坑、南万八个乡镇及吉溪林场的行政区域为陆河县的行政区域;陆河县人民政府驻河田镇。
五、设立汕尾市(地级)和汕尾市城区,以海丰县的汕尾、田墘、遮浪、东涌、捷胜、红草、马宫7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汕尾市的行政区域。汕尾市人民政府驻原汕尾镇。将陆河县和原惠阳地区的海丰县、陆丰县划归汕尾市管辖。
六、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和河源市源城、郊区两个市辖区;河源市人民政府驻原东埔镇,将原惠阳地区的紫金、连平、和平、龙川4个县划归河源市管辖。
七、撤销阳江县,设立阳西县、阳江市(地级)和阳江市江城、阳东两个市辖区;以原阳江县的织篢、程村、上洋、儒洞、溪头、沙扒、塘口、新圩、蒲牌9个乡镇及织篢农场的行政区域为阳西县的行政区域。阳西县人民政府驻织篢镇;以原阳江县的其他部分为阳江市的行政区域;阳江市人民政府驻原江城镇。将阳西县和江门市的阳春县划归阳江市管辖。
八、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地级)和清远市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清远市人民政府驻原清城镇,将广州市的佛冈县和韶关市的英德、阳山、连山、连南、连县5个县及划归清远市管辖。
九、将东莞、中山两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十、将广州市的新丰县划归韶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