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藏西汉鸮形仓
2020年广州广钢新城M4出土一件东汉陶鸮形五联罐,形制较特别(图7)。五联罐由五只鸮形罐相组合而成,正中央一个鸮形罐,头顶还立有一鸟;其余四罐在四周均匀排列。五鸮朝向同一方向,皆圆目尖喙,面圆体胖,羽翼伸开,身上刻有细线以示毛羽,憨态可掬。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流行多联罐,据考古发现,其中五联罐内的所盛或是叶子或是果核,联罐的功能可能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用的调料盒、果品盒。
图7 广州广钢新城M4出土东汉陶鸮形五联罐
鸮形足是承托器物的底足,有陶质和铜质两种材质。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铜烤炉,其底下的四足即鸮形足。这件烤炉长27.5、宽27、高11厘米,设计巧妙,它的四壁各有一铺首环以便用链提炉,四角微翘以防止食物滑落,内底可烧炭,底足带有轴轮可以推动(图8:1)。鸮形足的双耳竖立,双目圆睁,鸟喙尖钩;双翼收敛于身后,双足蹲立(图8:2)。
图8:1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烤炉(左);图8:2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烤炉的鸮形足(右)
四、汉代的鸮鸟画像
汉代鸮鸟画像见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棺、铜车饰、釉陶器等上,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画像石。
画像石的分布较广,以今山东、江苏徐州、陕西为主,亦有少量见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其年代基本属于东汉时期。石上鸮鸟多作侧立状,能展示出从其头部、身躯到尾羽等各部分的样貌,具体形态为:鸮鸟身躯侧向而立,头部向一旁转动90°、以正面面对观者,鸟体短胖,爪足短小,尾羽后伸。这一形式设计得很巧妙,既方便观众观看鸮鸟的面部特征,也如实刻画出它的双目不会左右转动,要向两边看时必须依靠灵活的脖子大幅度扭转的生理特征。
按照鸮鸟的组合对象、出现场景,可将画像石分作三类。
(一)鸮鸟与建筑画像的组合
第一类画像石上的鸮鸟图像是与建筑相组合,这类图像在山东、徐州一带画像石上较为多见。
如嘉祥县武氏东阙子阙身北面画像,画面上、左、下三侧边栏处皆饰有多重纹饰带,纹饰以双菱纹、连弧纹为主。主体画面分作上、中、下三层,最上层为楼阁图,中间层为周公辅成王图,最下层为车马出行图。上层图像中的楼阁为双层,一楼左右各一根带柱头栌斗和柱座的立柱,立柱上承庑殿式腰檐,腰檐右侧垂脊上有一只立鹤;室内停有一匹马;室外左侧一人拥篲、右向而立,右侧有一楼梯通往二楼,一人正拾级而上。二楼置平座,庑殿顶,两人分别端坐在平座两侧。在庑殿顶正脊的两端各栖一凤鸟;在左右两条垂脊上则各立一只鸮鸟,半椭圆形的双耳竖立,头部圆形,体短而胖,尾部较尖,整个身体前鼓后缩,鸟足细短(图9)。在此石上,鸮鸟、凤鸟、仙鹤并列,寓意吉祥。
图9 嘉祥武氏东阙子阙身北面画像石局部拓本
徐州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出土永平四年画像石,画面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听琴乐图,上层则为带庑殿顶的厅堂图。在庑殿顶正脊的中央,一对鸮鸟并列相向侧立,与之相组合的是长青树以及围绕屋顶飞翔的群鸟(图10)。安徽宿县符离集出土一块画像石,画面刻一座双层楼阁,楼阁的庑殿顶上立有两只鸮与两只鹳,两鹳同啄一条蛇;一鸮于右侧垂脊上侧立正视,另一鸮侧立在与之相近的正脊右方,回首上望(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