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一些更正儿八经的技巧。
比如,预赛题目比决赛题目更难一些,有些题目可以选择不做。P.S.上一届也是因为看到预赛题目不想做了就没做。
核心原因在于不像决赛可以选择专业赛道,预赛是面向全球参赛者,有些题目是没有学过的,比如像概率、工程应用的题目。尤其像工程应用的题目,对计算要求很高还可能算不对,费力不讨好。
如果更具体一些,就是基本上把选择题都做对了之后,再稍微做一点就可以进到决赛线了。
(预赛题目包括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三个类型;本次有三大节5小道选择题)
嗯……不过看看选择题的画风,差点就被他骗到!
不过此次能得到金奖,也是陈泽坤没有意料到的。毕竟今年即便优胜奖也有5000美元奖金,肯定参加的人会更多,竞争压力不小。
对于今年翻倍的4万美元奖金,陈泽坤打算完成四年前未竟的梦想——旅游。理想情况下博士毕业后Gap一年,周游列国或者云游中国也可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陈泽坤这几年参加比赛的原因之一。
当年正在读大四的他,在同学叶帆的撺掇下参加了第一届阿里数学竞赛,结果自己只拿了没有奖金优胜奖。而叶帆拿到了铜奖,就用奖金把大半个中国玩了一圈。
大学一度勉强及格一方面我没拿到奖金;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四下还有课要上,不能跟他一起去,就比较羡慕。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亲传弟子,韦神工位隔壁,“最强大脑”选手,如今又多了一个Title: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金奖。
这么多关键词落在一个人身上,也难免外界会有“数学怪才”这样的形容。但他却并不认可这一标签,自己既不怪,也不才,只不过是比其他人看上去“有点天赋”罢了。
一方面,从小到大从来不是最顶尖的那群人。
小时候学习珠心算,他妈妈告诉他,自己年纪最小但成绩也最差;高中在武钢三中身边有进入国家队的同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同获金奖的饶正昊正是他的高中同学。
△饶正昊
现在再到北大数院,“比我厉害的人大有人在”。也正因为这一原因,他的心态始终也非常平和。
另一方面,学习数学更多时候还是兴趣所为。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也会勉强及格。比如当年本科学的数学分析3,也就只考了六十多分。
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时候,是在小学一二年级。
当时刚学习加减乘除,结果就发现了平方差公式:3的平方是9,9减1之后可以写成2×4;4的平方是16,减1之后可以写成3×5。
之后又在培优班上觉得数学很有意思,于是就这么继续学习下去了。
时至今日谈到数学,陈泽坤提及最多的词依然是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很多能让你“哇”一下的快乐。
博士毕业之后他会选择继续做研究,也许会到武汉大学做教职,但他也说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假如有一天感觉自己做不动研究了,就再考虑别的事情吧。
谈及推荐书籍,他提名《普林斯顿数学指南》。这本书覆盖数学诸多领域,属于是认认真真在做科普。
“流浪情节”是很棒的状态那假如不做数学研究、不学数学,会考虑学什么?
陈泽坤给出的回答,有哲学、中文,有社会学、历史学,总结起来,就是“非常文科”。
所有理科里,除了数学,我都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就是学不进去,不能深刻理解。
比如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还有物理、编程,我就学得不是很好。
究其原因,陈泽坤说,是因为其它理科学科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差别很大。对其他理科学科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他表示自己“不能理解”。
不过,这位数学在读博士生似乎对北大开设的各门历史、地理等人文社科课程表现出莫大的兴趣。
得益于北大的综合性,上半年,陈泽坤选修了韩茂莉教授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
“这是北大很经典的一门课,”陈泽坤回忆道,“韩老师提供了一种理想人生的模板:当一个地理老师,然后每讲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以‘我年轻时去过一次,那里……’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