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顶物的塞拉利昂儿童。 图片来源:时时网
交往
塞拉利昂地处西非大西洋沿岸。塞拉利昂人心地善良,生性乐观,富有同情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唱歌、跳舞,歌舞节奏明快、激昂。他们爱好体育活动,年轻人喜欢踢足球,更多的人喜欢拔河运动,全国有200多个拔河爱好者俱乐部。
人们日常交往,常见拥抱、贴面、吻面、握手等礼节,但是埃博拉病毒传染蔓延期间,这种肢体直接接触性的礼节受到限制,大家见面,多以微笑、点头致意,至多用胳膊肘互相触碰一下。
饮食
老百姓的主食以木薯、红薯为主,一般一天只吃一顿饭,多数人习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街头巷尾摊贩出售的食品,常见的是用木薯粉或面粉做原料的油炸制品。日常中,米饭的做法是将米淘洗干净放入锅里后,加入水、木薯叶汁、辣椒、洋葱、熏鱼、棕榈油及盐等,蒸煮而成。
牛、羊、鸡、鸭、鱼等肉类的烹调,基本上也是以煮、炖为主。他们喜欢吃肉,对绿叶蔬菜不太感兴趣,不经常吃。常见的蔬菜有茄子、黄瓜、辣椒、番茄、黄秋葵、红薯叶、野生空心菜等。
塞拉利昂的水果品种繁多,有芒果、香蕉、菠萝、木瓜、柚子等,无论旱季、雨季,常年不断,品质颇佳,属于天然绿色食品。当地人爱喝棕榈酒(在棕榈树上钻孔取汁,经发酵制成),酒精浓度较低,而当地人酿制的紫红色芒果酒,酒精度可达42度,容易醉人。市场上有产自欧洲的威士忌、香槟、葡萄酒等出售,价格昂贵。
服饰
穆斯林袍装服饰,在塞拉利昂很常见。在日常生活中,各部族的服装色彩鲜艳,男子爱穿白、蓝色大袍,女子头裹花头巾,身穿花裙或袍装。城镇女子喜欢化妆、佩戴耳环和项链,有的还戴假睫毛。即使家里穷,妈妈们也要设法给女儿买耳环。
为了发扬民族精神,每逢周五,上班的公司员工、知识界人士、生活比较宽裕者以及上学的孩子们,都爱穿上民族服装。这是一种自觉行动,逐渐形成了习惯。
受前殖民地宗主国的影响,公职人员很注重着装礼仪。在首都佛里顿,虽然天气炎热,但男性公职人员都是穿西服、打领带,女性穿西服裙装。即使是路边条件简陋的检查站,其执法人员也是衣冠楚楚。衣帽不整、不穿正式服装者,一般都会被拒绝进入政府办公楼。
顶物
当地人搬运物品,不用肩扛、背驮、担挑,而是习惯顶在头上。他们在头上垫一托盘,或把毛巾制成垫圈放在头顶。不管什么物件,像水罐、水果筐、食品箱乃至木头、水泥等,均可顶在头上。少则1-2公斤,多则10多公斤,爬坡、上山,如履平地。特别是那些沿街叫卖的妇女们,头顶售卖品来来往往、有说有笑,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头顶物品,据说最初是为了防止太阳照射,后来逐渐形成习惯。照理说,头顶重物容易将腰背压弯或者会患上颈椎病,然而相反,他们个个腰板笔直,颈椎强健。
婚俗
塞拉利昂的城里人,多是自由恋爱、结婚。结婚需准备三枚婚戒:新郎一枚,新娘订婚、结婚各需一枚。婚礼前一晚,双方分别在自己父母家中,举办单身告别聚会。婚礼一般在傍晚开始,持续到凌晨四五点钟,热闹非凡。
婚礼上,新郎要送新娘两种水果:卡拉巴斯果、可乐果。将卡拉巴斯果切开掏空,放入米、油、盐、衣物以及针线,寓意未来衣食无忧;可乐果是一种药用植物果实,暗喻夫妻之间相互保护;另外,该果会结很多籽粒,寓意子孙满堂。
乡下的各部落,婚俗有所不同,但大多依照老传统由父母包办。即在孩子幼年时,由父母为他们预定娃娃亲,待他们长大,男方有能力支付婚礼费用时,双方家长才一起商量何时举办婚礼。
曼迪族仍保留着母系家族制,一夫多妻(不超过3位),子女成年后属于母亲部族成员。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