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通州大运河上最后一位老船工、北运河船工号子唯一的“非遗”传承人——赵庆福老人11月26日去世,享年87岁。千年的运河头从此失去了它最后的纤夫和喊号人。
赵庆福1931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通州北关盐滩村人,靠水吃水,盐滩村100户居民30户在运河上讨生活。赵庆福6岁上船,与父亲、姨夫和姑父往返于京津两地,浇船、扛活、拉纤、喊号,9岁时已会唱所有的运河号子。1943年前后运河断流,货运停滞,船工转行。赵庆福跑到张家口、沈阳等地学京戏武生,靠在戏台上翻跟头谋生,人家早起咿咿呀呀吊嗓子,他就一段段地喊运河号子。共和国成立后,他返回家乡,加入通县建筑队,成为一名建筑工人。至退休,他共参与北京全城300多座桥梁的建设工作,而这位“纤夫”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工作中高唱劳动号子。密云水库修桥时,他日夜喊号,震天的喊号声引来女广播员孔秀荣的注意:“这小伙子是谁呀,也不嫌累。”没想到,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人们说赵庆福的媳妇是“喊来的”。
退休后,赵庆福夫妇成立了秧歌队,自制了秧歌船,带着200多位秧歌爱好者在通州西海子公园健身娱乐。
2006年,“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遗”名录,与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比肩。赵庆福也成为运河号子唯一的法定非遗传承人,从此担起了船工号子的传承重任,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孙子、重孙女都会唱号子。小重孙女每每叫老爷爷起床,都会拿腔拿调地高喊:“开船喽!”长子赵义强是近20所大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每周都要上课,讲述运河历史和故事,教授运河号子。
据赵义强介绍,母亲2008年去世,秧歌队就解散了,父亲身体则一直不错,每天吃完早点后,都会沿着运河边走上几公里,边走边唱。进入2018年后,老人身体欠佳,还走失过两回,因为家住运河边,害怕出危险,赵庆福老人被儿子“禁足”,只能在社区溜达。“下半年摔过三次,有一回夜里做梦喊号,直接从床上滚下来,摔断了胯骨,去世前的半个月一直卧床。”儿子赵义强介绍说,“最后几天整宿整宿不睡觉,喊的都是运河号子。我们怕扰民,还经常提醒他小点声。”老人在11月26日晚间因呼吸衰竭病逝于潞河医院。
根据相关规定,赵庆福老人去世后,“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市级非遗项目不会受影响,但是目前没有法定的非遗传承人。
■晨报专访
“留住运河号子的人”常富尧:
冲着我的录音机唱号子的人全都走了
75岁的常富尧也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退休前在通州文化馆音乐室工作。据他介绍,1987年馆里接到“北京市文艺集成办公室”的任务,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普查、采集、整理民间歌谣活动。正是由于常富尧长达20年不懈地挖掘整理,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得以入选首批“非遗”名录,他也被称为“留住运河号子的人”。
四大船帮的号赵庆福都会喊
北京小曲《探清水河》经德云社张云雷一唱,火透京城,常富尧张口就能唱,“小时候我们都会唱,但人家是发生在海淀蓝靛厂的故事,属于‘北京小曲’,不是我们通州的特产。我们通州独有的民间歌谣就是运河船工号子。”
戴着草帽,揣着干粮,一杆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台老式的录音机,一辆沉重的二八自行车,常富尧跑遍了运河两岸所有村落,“那时候会唱号子的人已经不多了。第一个朝我的录音机喊号的人叫韩友恩,1987年他已经85岁了,还有王春荣、屈德全、杜世连、张世杰,张国寇……但总怕有遗漏。有人提醒我,去盐滩村吧,那是运河头——村民不会种地,只会使船,会唱号子的人应该还有。”
就是在盐滩村,常富尧找到了赵庆福,“船工号子都是自编词儿,家族相传,有十类号子,各种词儿,但是他都会唱。通州运河上有四大漕运船帮,都跟他有亲戚关系。他奶奶来自王家,程家的程景龙是他姨夫,屈家的屈德全是他姑父,他爷爷、他爸爸都是赵家的领号人——直管喊,不干活。所以,他会全套的号子。”寻到了赵庆福,常富尧觉得捞到了宝。
北京城是“一代代船工嚎来的”
据常富尧介绍,通州运河的盛景谁也没见过,1987年就是韩友恩首次向他描述了运河上那铺天盖地的一幕,这段经历常富尧津津乐道:“韩友恩1902年才出生,他也没亲眼见过,他是从老祖儿那儿听来的。说是元明清时代,每年通州运河上,1万多艘漕运船,首尾衔接十几里,甚至一度堵船、限行。那年景,运河号子响连天,靠岸而居的人形容这是‘十万八千嚎天鬼’。所以,船工都是‘嚎天鬼’——北京城是漂来的,也是一代代船工嚎来的。”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专指北京通州到天津段,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这段运河人工挖掘,水流宽阔平稳,不如长江黄河那般风急浪大,因此北运河的船工号子“水稳号不急”,而且是通州的方言,南方的调儿,嚎起来别有风味。
运河两岸人家祖上都是搞漕运的,一大家族合买一条船,专跑北京到天津这一段。一趟来回一礼拜,北京到天津顺风顺水,3天准到;天津回北京,逆流而上,船工一路拉纤,得4天时间,鼓劲提神、劳逸结合的运河船工号子由此产生。那时候人穷,衣服舍不得下水,前面缅裆裤一裹,从后面看就是一群光着屁股的大老爷们。远远听见“嘿呦!嘿呦!”的号子,运河边劳作的大姑娘小媳妇赶紧远远避开,常富尧说,这叫“有礼的胡同,无礼的河道。”
“船工号子”有了表演队
那时赵庆福还小,受命手握铃铛,脸上抹白,再弄个假小辫儿顶脑袋上,在船头边喊边舞,负责逗大伙儿乐。据常富尧介绍,领号人所喊的船工号子看似简单,其实门道非常多。开船的时候有起锚号、船行到水深处要有摇橹号,卸货或者装货的时候有出舱号和装舱号,船只搁浅时要有闯滩号,纤夫拉纤时要有拉纤号……林林总总不下十种。除了嗓门要大,喊号的船工还要有行船经验,喊得恰到好处就会事倍功半,船都搁浅了才想起来喊号子,那就是“欠抽”。船工号子中有一种“打篷”号,是扬帆起航时唱的,因为“帆”和“翻”同音,运河的船帮最忌讳“翻”字。赵庆福有一次忘了规矩,把“打篷”说成了“打帆”,结果被父亲抽了个大耳刮子,他回家找奶奶告状,老太太结结实实给了他一句“该!”
真实的运河号子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经过抢救,那段历史和运河文化得以活现和传承,终没有沦为千古的绝唱。如今,通州成立了“运河船工号子”表演团队,一年要有10来回在舞台上表演,上电视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就像一盘菜放久了,没了锅气,常富尧坦言,“词儿在,调儿也在,就是味儿差了,现在主要是展演,告诉大家曾经有过这么一种民间歌曲,就叫通州运河号子。毕竟那段水深火热的过往,后人没有经历过,那种拿命讨生活的声嘶力竭,现代人嚎不出来了。”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记者手记:
人去声尤在
75岁的常富尧依然每天坐10站地,到通州文化馆上班——传达室小小的屋子里,堆满快递,但是有他的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当年记下那些曲调的笔记本已经泛黄发脆,他说,馆里的年轻人正帮他把磁带上的东西搬到电脑上。
老人最近记性不大好了,凡事都要记在本上,连赵庆福去世的日子,他都要翻翻本子核对一下。但是令人唏嘘的是,他记得所有朝他的录音机喊号的人。他说,“当时设备有限,单位没有配照相机。到今年,所有朝我的录音机喊号的人都走了,赵庆福是最后一个。每每打开录音机,嚎声一起,愈加地感觉惊心动魄。我现在就是觉得对不住他们——怎么连个照片,也没给人家留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