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听惯了靡靡之音的年代,学医出身的罗大佑就像一把尖刀,带着反叛和犀利,狠狠向华语乐坛划去。
他操刀创作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一经问世便轰动全国。
为了不被他平时医院里的患者认出来,他烫了爆炸头,带上大墨镜,一袭黑衣出现在唱片封面。
在专辑文案中,他写道:
“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
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在成长了。因此,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这中间没有妥协。”
这个造型不羁的年轻人在那段音乐荒蛮、审查体制严格的时期,奏出了台湾的第一声愤怒的音符。
罗大佑的歌词间虽然充满文学情怀,但却带有强烈的文化指向和批判意识,以摇滚的形式抒怀,为沸腾的思考匹配了极具煽动性的表达。
他写家乡: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小镇》
鹿港小镇罗大佑 - 10年朋友
80年代的台湾社会和我们当今的社会如此的相似。人们离开家乡,向着被传说中的天堂奔去。台北是天堂吗?北京是天堂吗?纽约是天堂吗?
只有闯过哭过的人们,在夜晚的天桥上,俯身看着模糊的车灯闪烁,才会懂得——
离家前渴望的花花世界,终究不是家乡。
他写社会: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欢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 你我是也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罗大佑 - 10年朋友
John Lennon写过“ Living is easy with eyes closed”。遇到社会不公、问题,眼睛闭上,耳朵遮上,不就皆大欢喜了吗?为什么要乱说实话呢?
人们并非不懂世事该有真相,并非不在乎,因为早晚会关系到自己。可袖手旁观,过几天把什么都忘了的,不也是我们所有人吗?
他写母爱:
当流水悠悠飘来花香的醉意
春雨也滋润了绿叶萌芽的奇迹
让孩子们留下一些尘封的记忆
让他们将来懂得去辛酸地回忆
——《摇篮曲》
催眠曲(摇篮曲)罗大佑 - 罗大佑作品选(黑胶
这是一首罗大佑钢琴自弹自唱的歌曲。和《童年》一样,一首应该温柔甜蜜的摇篮曲背后藏着深沉的基调。
这份深沉,也许只有历经生活艰辛后的子女,回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才感悟得出来。
无论是家国时代、城乡更迭,还是柔情蜜意、儿女情长,罗大佑永远真正地面对所见、热切地表达所想。
他的才华是典型的理科生式的,所言即所见,所说即所想,连疑窦和困惑都透着犀利的朴直。
在《一堂好课》的课堂上,罗大佑这样阐述了歌与生活的*
“一个人一天到晚开开心心、幸幸福福、嘻嘻哈哈,是很难有好的音乐出来的。
因为生活的广度告诉我们,生活有时候是苦难的,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快乐。唱歌跟人生的际遇是很有关系的。”
罗大佑是真正的赤子。
他的笔下有曼妙的诗心,有犀利的批判,更有人世间最缱绻的爱恋。
但即使是人世间最柔情蜜意的情感,罗大佑也有自己深刻的解读。
你曾经对我说
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
但永远是什么
——《恋曲1980》
恋曲1980罗大佑 - 驿动男人心2 动情
这是20多岁的罗大佑发表的第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曲。
他唱的爱情是这么理性:“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听上去残忍极了。
但是这份残忍背后是罗大佑的恻隐。“批判不是目的,批判背后有它的目的,对爱情的批判,目的是使别人幸福,而幸福不是凭空来的。”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
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
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恋曲1990》
十年之隔,恋曲1990中褪去了年轻的稚嫩,只剩下男人的隐忍。
即便伊人已去,即便知道“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那又怎样呢,离去不需要理由。罗大佑在这首昔日情歌里赋予了离去最浪漫的洒脱。
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
等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
倘若能摸抚你的双手面颊
此生终也不算虚假
——《恋曲2000》
虽然歌名是《恋曲2000》,但这是他写给80、90年代的情歌,写给他记忆里的中国土地的情歌。
这首歌大气,苍凉,雄浑,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如果说《恋曲1980》是年少的誓言,《恋曲1990》是深深的思念,那么《恋曲2000》就是饱经沧桑后对大爱的呼喊。
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再到四十岁,30年的时间跨度里,他用低沉的嗓音解读着爱恋这一恒久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