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指以大数据技术生产、收集、分析得到的数据集作为原始数据资源,以计算机算法为驱动工具,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以可视化为呈现方式,以多种媒体承载的艺术作品。与传统以功能为导向的数据可视化设计相比,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视化的目的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为了科学知识普及、新闻传播等信息数据传输的功能性需求服务,而是成为可视化艺术家表达思想、传输理念的载体,以启发观众、引发思考为最终目标;可视化艺术创作的过程发生了改变,作品的最终面貌并非完全由设计师进行设计和创作,而是部分甚至大部分依赖于计算机的算法驱动原始数据自动生成;创作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可视化艺术中,艺术家并非完全的创作者,而是原始数据和算法的选择者、作品生产规则和逻辑的制定者,可视化艺术最终在艺术家的主导下,由算法共同完成。总体而言,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综合了数据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前沿的、实验性的创作领域,强调给予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使人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总体面貌和趋势,并结合算法深度挖掘事物的深层次关联和逻辑体系。中国数据可视化艺术家向帆和朱舜山在作品《数据追问——全国美展优化作品视觉化解读》中,以视觉化可视化工具Award Puzzle实现了对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的数据挖掘、逻辑梳理和视觉呈现,使观众即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发现历年获奖作品的作者年龄、绘画主题、画面尺寸、画面色彩等局部数据特征,同时又可从整体的视角挖掘全国美展历年展获奖作品的获奖状况,从中发现规律、特点和趋势,并且以艺术化的视觉表现手法和参与式的交互手段吸引观者点击、参与和体验。该作品体现了数据驱动技术作为观察、解析和视觉化的工具,在艺术研究和创作领域中的价值与潜力。
以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不光是一种因技术发展而阐释的新的艺术呈现模式,大数据技术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思维模式。感性的艺术融入了理性的数据,艺术作品不光增加了科学的气质,并且具有了逻辑的力量。艺术家Nathalie Miebach创作的数据可视化作品《The Weather Score Project》,以大自然的天气数据编码为可识别的乐谱雕塑,作品摆脱了传统二维平面的可视化作品呈现方式,形成了一系列有实体形态的数据可视化雕塑装置艺术作品。作品即是天气数据的呈现,又是一组实体、可观赏的艺术作品,同时又可被音乐家解读和演奏。该项目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举办了超过13场音乐会,在这里数据科学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和创作路径,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和大众获取知识的方式。
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创作资源、工具、途径和机遇,同时也对艺术家有新的期待和要求,艺术家面临着角色的转换:艺术家不光要具备美学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未必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筛选等技术熟练掌握,但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运行逻辑和操作流程,以便进行跨领域融合创作;艺术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敏感度,能够以数据思维能力充分观察数据的本质,具备对数据深度挖掘和理解的好奇心与能力,从中发现数据艺术有价值的选题;艺术家需要具备将数据技术与社会人文相结合的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对社会文化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可视化对人文精神进行表达,通过探索新的数据可视化转换方式,以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吸引观众关注和参与。
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是大数据技术进步带来的未来艺术发展的新兴形态,在未来,数据可视化的生成和制作技术越来越低门槛化和普及化,不再是少部分受过专业训练的数据工程师和艺术家掌握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方便易用的新工具会逐步出现。更多艺术家甚至普通人会参与进数据艺术的创作,这些作品会会以多样的面貌呈现,影响观者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在此趋势下,我们需要对数据驱动艺术自身清晰的认识。首先,数据本身并非完全客观和完美的,无论数据具有多么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但操纵这些技术的依然是人类自身,数据的产生、输出都是在人的主导下进行,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复杂性,这需要艺术家和观众对数据资源保持警惕和批判精神。其次,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要防止对数据技术的过度信任和依赖,而忽略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性表达,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过度依赖数据的生成来进行艺术创作会形成作品的“失语”,即空有炫目的艺术形式而缺乏艺术作品的核心立意和灵魂。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新手段, 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使技术成为艺术作品的目的本身,从而丧失艺术自身的话语。最后,艺术与世界、生命、自然、社会、人息息相关,在大数据时代也有因数据素养缺失而被边缘化的老人、低收入群体,数据驱动艺术如何能够与之相遇,甚或可以推动或改善相应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这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需要具备的人文关切视角和社会责任感。
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是在数据技术大爆发时代中艺术与科技产生的碰撞,是工业4.0所带来的人类与世界相处的新方式。艺术家通过前瞻性地看待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新现象、新问题,让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艺术成为人们在数字化社会沟通交流、自我表达的新语言。数据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数据驱动艺术的未来大门还在向我们打开,如何与数据互动以而非对数字的简单视觉呈现?怎样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的承载数据的话语表达?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讲述数据故事?数据艺术作品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自我和改善世界?这是在未来数据科学与艺术需要通过紧密结合和不断迭代来回答的问题。
魏婧婧: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数据新闻视觉性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9YJC760113)。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