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造”的又一个标杆。
文丨华商韬略 刘 震
计划经济时代完成从0到1的工业化原始积累,市场经济打开了从1到N无限延展的法门,中国以自己的方式、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点上,顶层设计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再次给出明确指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为更好地贯彻这一国家战略,由原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质量奖于2012年正式设立,该奖项代表着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其地位等同于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
自设立以来,海尔、格力、潍柴动力等一众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先后出现在获奖名单中,如今又有新成员加入其中。
9月16日,中国质量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京东方凭借“双向驱动 ‘屏’质取胜”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近七百家受理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膺第四届中国质量奖。
【全球龙头,世界品质】
能在自身领域做到全球龙头的中国企业并不多,京东方算一个,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
全球每四个智能终端显示屏中就有一个来自京东方。
具体来看,京东方已连续多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应用领域的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数据,到2022年,京东方在全球大尺寸液晶显示器(LCD)份额将达到28.9%,持续稳坐第一把交椅。
追本溯源,称雄的根本是品质过硬。
德国的汽车和机械,美国的飞机和医药,日本的消费电子,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能做到全球通吃,原因无外乎两点:靠先发优势抢占市场,靠产品质量留住用户。
与日韩老牌企业相比,成立于1993年的京东方显然是面板行业的晚辈,不仅无先发优势可言,而且起跑时就已被套了圈,要想后发先至,必须在质量上下更大的功夫。
管理者深谙此道,京东方已确立了“双向驱动 ‘屏’质取胜”的质量变革管理模式。从现实数据的反馈来看,该模式的运行使得质量经营的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产品良率和质量成本管理水平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所有的成效聚合在一起导向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客户满意。
客户是产品优质与否的最终裁判和价值尺度,2020年,京东方的综合质量被32家核心客户评价为第一。
从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到产品质量的提升,再到客户的认可,一个良性发展的正反馈机制推动着京东方开疆拓土。但于科技公司而言,管理绝非立足之全部,表象之下,有着更加根本的支撑和加持: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
坚持每年将营收的高比例投入研发,京东方在过去二十多年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家底”。截止到2020年,公司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90%以上,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专利排名中连续五年位列前10,在全球领先专利服务机构IFI的美国专利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列前20。
技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是生存和进步的前提,科技产业共通的第一性原理在半导体显示领域被进一步放大,这是一个不推崇传统而只尊重创新的行业。
最先实现液晶面板产业化并在巅峰时占到全球近95%的市场份额,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曾一度在显示行业独孤求败,但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未能及时更新产线,日本仅在短短几年内就被逆周期加码3代线的韩国“反*”。
有如此强大的领先优势都无法做到在功劳簿上小憩,像京东方这种从零开始的后发企业要面临怎样的处境可想而知。
【痛则思变,苦尽甘来】
鼎盛之时,全球近一半的电视都在中国组装,但作为核心组件的显示屏却大量依赖外购,长期占据第四大进口商品的位置,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面板产业本是一片肃*,但日、韩和中国台湾的供应商却联合起来哄抬物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将价格推升了30%,中国家电企业被强行搜刮了一遍。
“缺芯少屏”,这或许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产业界最大的一块心病。
当“造不如买”的“拿来主义”还在民间大行其道的时候,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京东方打响了中国显示面板国产化的第一枪,并一直引领这场技术突围革命。
2003年,京东方投建北京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这是中国大陆首条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的显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
2009年,京东方投建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中国大陆从此告别了“无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时代”。
2015年,京东方在合肥投建全球首条10.5代TFT-LCD生产线,开创了大尺寸超高清显示的时代。两年之后,这条当时全球最高的世代线提前投产,京东方完成从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全球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京东方起跑落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抹平技术剪刀差,这意味着公司相对于同行要有更为密集的投入。即便如此,京东方依然咬牙坚持,持续跟进高世代产线。
如此笃定,有坚守产业理想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充分认识。
从早期的日本,到后来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全球面板产业的迭代发展一直伴随着主导权的不断易主,中国加入之前,各方势力已经在这块阵地上互搏了几十年,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守住。
不是企业不努力,而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
芯片产业严格遵循摩尔定律的人为约定,而在面板、光伏等行业也存在着原理类似的“泛摩尔定律”。
在“泛摩尔定律”的高压撕扯下,先行者无法一劳永逸地坐享其成,稍有松懈就会被后来者通过高世代产线迭代覆盖的形式甩在身后。更棘手的问题是,产业投资额随世代线的升级呈阶梯状增长,每一次代线的升级都是一轮大浪淘沙。
持续高强度的资本开支将后排企业率先洗了出去,领跑的韩企也愈发力不从心。面板之争,比的就是谁更有耐力,而行业的每一次深蹲都是弯道超车的良机,京东方等到了最后一击的机会。
2019年,在京东方不断提升自身制造和品质管控能力的基础上,韩企被迫收缩战线,先后宣布关停LCD产能。
有人退,就有人进,日韩之后,全球显示进入中国话语权时代。
京东方等企业内生外延,继续扩大产能优势,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LCD产能的半壁江山,仅京东方一家的产能就超过1/4,而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等前沿领域,公司同样保持精进。
从一路跟跑到立于潮头,显示产业是中国工业突围的一个标杆和旗帜,京东方成为中国品质代言人,意料之内,也是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的使命完成了。
【纵向拉动,横向赋能】
中国质量奖代表着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企业除了自身产品质量足够“硬”,还要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正向溢出效应。
京东方等企业在各自领域完成进击,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品质,但中国制造品质的整体提升需要产业链的建制化突破,我们乐见于巨象起舞,但同样需要蚂蚁雄兵。
发达国家的产业进阶经验表明,一个强大的企业对自身产业链的牵动作用非常显著。
尼康和佳能的提携让东京应化和日本捷时雅(JSR)等企业逐步走到世界光刻胶的舞台中心,波音与东丽的紧密交互使后者成为风头无两的碳纤维龙头,就连光刻机霸主荷兰阿斯麦(ASML)也是台积电和英特尔(Intel)等一手养大的。
京东方身兼重任。
国家工信部此前已经提出“一块屏”战略,推动显示面板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而京东方所推行的质量变革管理模式与政策出发点不谋而合。公司充分发挥“屏”台优势,聚焦一切力量,带动了2000余家合作伙伴整体质量提升,未来将继续推动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共同向上生长,壮大上游产业。
辐射效应已有所显现。
一大批京东方的供应商先后登陆科创板,公开信息显示,来自京东方的订单对这些公司的业绩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先强”带“后强”,最终实现共同强大,京东方可以拉动上游,但还有更广义的价值体现。
当下无疑是新经济动能爆发的前夜,互联网潮水未退,物联网浪潮已来,人与人的连接已接近上限,而物与物的连接才刚刚开始,数字经济顺势而生。
数字经济的高歌猛进在全球掀起了一轮新工业革命,中国更是将其作为“十四五”期间的主发动机。在数字化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每个行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个企业也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新的定位。
显示是物联时代信息交互的第一触点,所以京东方的前进路线图是非常清晰的,就是通过显示屏的“智慧化”赋能下游产业及应用场景智能化、数字化的升级改造。
智慧端口打开了新天地,京东方,已远不止是一块显示屏。
为了更好的服务物联生态的搭建,京东方对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和基础,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事业等融合发展,横向延伸万千细分场景,形成“1 4 N”航母事业群。
经过几年的打磨,京东方的物联网生态理念已彻底在现实世界成型。
赋能产业,是京东方高质量发展的自我实践。
以“屏之物联”为抓手,京东方向众多产业进行发散式赋能,推动各个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模式的改变。例如,为银行网点提供智慧解决方案,协助医院提供数字化诊疗服务,打通园区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已经在合肥、成都等地落地的数字医院等等。
在服务实体产业的过程中找到增量创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化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新驱动力,这是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京东方的物联网转型从宏观角度来说就是中国经济转身的一个缩影和样板。
未来每个领域都将分散突围,内生性增长与外延式发展并行,而想要到世界舞台争雄,提升品质和发展质量是第一要务。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像京东方这样能打的企业,既能引领向前,也可反哺赋能。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