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小便池也是一样的:
在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男用小便池起名为《喷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喷泉》,除了他确实是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
杜尚并不是因为小便池的艺术特质而选择了它。即使他当初不拿小便池,换成牙刷或者锅碗瓢盆,依然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掀起艺术界的一阵波澜。那么那些作品就拥有艺术价值。而这个价值并不是来自物品本身,而是他为这个物品赋予了思想,有了新的表达。
所以杜尚的小便池,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需多看两眼。
所以我一直认为: 从印象派开始,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追求“像”,因为有了相机。更不是为了追求“美”,因为艺术赋予了思想,融入了哲学理念。所以这些作品在大部分人眼里可能是“恐怖”“丑陋”“诡异”的,但它能引起共鸣,让人产生思考,这就是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当然很多人的不喜欢或者排斥,都是源于自己的偏见或不理解,包括我自己。所以我们才需要尽可能的多阅读,多看展,多思考。
那么了解这些以后,依然不喜欢可不可以呢?
当然是可以的。
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看完全程,就像是看完她的一生。她在痛苦压抑中寻找出口,在孤独纠结中挖掘创作思路的切入点,她在这过程中与其说是探索艺术,不如说她在认识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她的一生就是一件艺术作品。也验证了贡布里希所说的: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但此刻,我的新疑问再次产生: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成立吗?
此刻,以我现在的我的认知是:他想表达的其实是艺术作品对日常生活的介入与思考。所以只要每个人对生活充满态度与反思,都是艺术家。但是脱离了这个前提下,人人还是艺术家吗?比如每个人都是“猪加索”,人人是艺术家,那么这个世界上将没有艺术家。
关注
分享艺术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