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产能过剩,中国农村都成了最大的接盘方,也是中国经济最后的抓手。每当城市的市场需求饱和,而工业生产过剩时,农村需求就成了托举国家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偏偏这颗稻草还很有用,可谓是屡试不爽。
在改开前,有知青下乡;在改开后,有光伏下乡,家电下乡,基建下乡(村村通),而今又要迎来汽车下乡。
很多人不懂,为什么知青要下乡?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劳动力过剩。知识青年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又不能吃闲饭,就下乡去支农。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农村为城市青年的饭碗来托底。知识青年去乡下,混一口饭吃。
在改开后,中国城镇化迎来高速发展,工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也就有了农民工进城。
每一次中国经济遇到危机时,总是农村来扮演托底的角色。而在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农民工又扮演的城市的建设者。可以说,农民对中国的发展承担着奠基石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农民就是每天站在泥土里的灌溉者,但享受阳光雨露的却是那些繁茂的枝叶和花朵。
农业是根基,农民则是奠定根基的奠基人。
到今天,中国乡村仍有6亿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农村消费长期被忽视。也因中国农村的分散性,让现代商业对农村的渗透率远不如城市。
其实,农民对生活也有着美好的向往,对高科技产品也有着美好的期待。每一次对经济的拉动,是因为“下乡”恰恰精准挖掘了农村的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