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推崇女性的“贞操”观念,所以那时候的梁祝是以“义”为主题的,祝英台的跳入坟墓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贞节。
在元明的时候,梁祝的故事变成了“变装”阶段。民间文学的增多,大众开始接触文学,文学家们也开始为了让文学更加接地气,会让最为吸引眼球的地方暴露出来,当然在“梁祝”中,最为吸引眼球的部分就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桥段了。
于是在明朝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里面,梁祝的故事中二人相处的桥段开始不断地增多,并且描写愈发详细,就拿上述举例,故事的主体基本上在于祝英台扮男装遭到叫家人反对、扮男装与梁山伯的相处以及梁山伯最后如何识得祝英台的身份,而在后面马文才的故事,虽有描写,但是力度不够,主题故事作者还都是放在了女扮男装以及二者相处之上。
从清朝到现在,梁祝的故事经历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阶段——“真爱”阶段,事实上,不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剧的改编中,导演编剧们肯定都注意到了梁祝故事的感情过度生硬,并且都加以了改编。
在戏曲以及许多影视剧中,会将梁祝之间的关系戳破交给“师母”这一角色,这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给梁山伯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后的震惊-回忆-发现自己的内心等一系列感情波折进行缓冲,让梁祝的感情更加深厚以及不那么生硬。
除此以外,可以明显看到的就是,“真爱”阶段的梁祝除了日常相处的丰满以外,祝英台对于封建包办婚姻的抵抗也加大了力度,明朝时期祝英台出嫁的时候,只是花轿顺便路过了梁山伯的墓。在戏曲的改编下,祝英台是专门去祭拜梁山伯的墓,悲剧色彩以及感情也变得更加浓重。当然“真爱”阶段中梁祝的感情也是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听的简略版本的梁祝——也就是明朝时期背景下的梁祝感情那么生硬的原因,那是因为梁祝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为了不同阶段的背景自己价值观进行服务,从古到今,梁祝的几个阶段也可以明显看出来——梁祝是故事,而且是为大众价值观服务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由某个文人具体写出来的,所以两个人物本身不带有任何文人写作的象征性,他们的感情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们感情的一个参照。
女扮男装的故事那么多,为何梁祝永流传?
梁祝是故事,花木兰也是故事,女驸马也是故事……有人不禁想问,既然都是故事,为什么女扮男装的爱情,梁祝的故事就让人们代代传颂?
首先原因之一,也是上面提到过的,梁祝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没有太过详细的记载,两个人的故事也没有著名的文人进行改写,不像一提到女状元就有人会想到陈端生的《再生缘》,梁祝的故事一直都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他们的感情是最能代表大众的情感,符合大众的审美的。而且这种符合是能够在不同年代随之不停地进步的,而非停滞不前。
其次,梁祝两个人的背景没有太过宏大,也不是太过卑琐,书生背景一直符合传统国人的审美,如果像是木兰那样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在家国之上去颂扬儿女私情,似乎是我国传统中不太会选择的作法。而像是小尼姑、女商人这种我国传统中“底层职业”,似乎感情也不值得称颂。
只有书生是最好的选择,同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的同窗情谊也间接地完成了我国人民对于“平等身份”下相知-相爱-相守这条感情路线的认可,对于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前男女双方甚至不知道对方相貌的感情产生了抵制,只有这种相知相爱的感情,才能称为真正的感情。
再次,“梁祝”两个单人的形象也是最符合大众的审美的,祝英台有勇气有智慧,但也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梁山伯老实诚恳善良,但也是普通的书生,他们二人都没有办法去反抗家里的封建婚姻,只能以死来抵抗,也就是这样“普通”的形象,所以才更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
最后,“梁祝”本身的悲剧色彩,本来悲剧的震撼力就要比喜剧的震撼来得重许多,再加上“同冢”“化蝶”等悲剧元素,让整个故事变得深刻且能够涤荡人心,让梁祝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另外,梁祝故事本身的曲折以及“女扮男装”的元素的确让这个故事有着可看性,所以古往今来,戏曲、影视剧、衍生音乐的不断推出,也让梁祝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我国人人皆知的著名悲剧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