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说,古装剧就是考古。
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找到它存在过的依据。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让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本不存在准确无疑的历史,你当然可以戏说,但戏说,必须建立在对时代人物的充分了解上。
这也是过去优秀国产古装剧另一个特征——
实。
主角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有TA的逻辑,而我们,也总能在TA的挣扎中,发现那些教科书外的阴影。
2003年,《走向共和》,就塑造了一个丰满的慈禧。
在《走向共和》,慈禧首先是个政治家。
她办洋务运动、搞立宪改革,是为了保全大清江山(注意,不是为了全体国人)。
其次,就像扮演者吕中所说,慈禧还是个女人,一个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老人。
不顾国库空虚,一定要修颐和园来办六十大寿。
她心里是这样想的: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代就做得起人。
再说到戊戌变法,慈禧感触最大的也不是政变、改革,是光绪帝不认她这个“亲爸爸”。
看到没。
当别的影视剧粗暴地把慈禧涂抹成卖国求荣的魔头时,《走向共和》破天荒地呈现出慈禧的精神危机,她当然贪图权欲,但某一瞬间,她又闪现出一个老人对逐渐瓦解的政权,家庭,人生的恐惧和软弱。
现在的,呵呵。
《武媚娘传奇》
一个大致准确的比喻——
如果说老一辈影视从业者是知识分子,文艺,严谨,认死理,他们殚精竭虑地想打磨一件让别人服气的艺术品。
那新一代的古装片玩家,绝大多数则像投机倒卖的商人,他们鸡贼地算计每一个铜板的付出,变着花样地套现粉丝经济,至于剧的质量,根本不再考虑。
这或许是过去与今天古装剧最大的区别。
有没有“守”。
《大明王朝1566》是公认的历史剧神作。
Sir的评价,全剧46集,没有一分钟水分。
张黎提到他挑演员的标准,就是心能不能守住。
当时演员演戏的状态是这样的——
有的演员偷点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他的压力太大了。
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
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
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
扮演者王劲松老师曾透露一个“笑话”——
某临时演员在现场紧张,可能是没见过这么认真的队伍,结果拍摄时老是忘记台词,站在他身边给他托板的灯光组师傅终于忍不住了,就用湖南话给他提词,提得竟然一字不差。
“所以,很多的演员在现场是不拿剧本的,你也看不见剧本上有没有画杠杠,因为该画的都画在心里了。”
只有演员在“守”吗。
编剧刘和平说,为了这个戏,他准备了一辈子。
美术,“仅仅是试妆,头套就反复试,要求发际线由疏至密,自然而不呆板。这一点……迄今我看见的古装戏头套,都没有比《大明》做得更好。”(来自王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