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甜一点
央视《心理访谈》有一期《啃老十年的背后》的节目。
主人公大学毕业10年了,依然在家啃老。
面对记者,她激动地指着母亲控诉:
“不管我做得怎么样,她也不用那样伤害我吧?
她尊重我吗?对一个孩子也不能这样说话啊!”
在女孩的记忆中,母亲永远在贬低她、羞辱她:
“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妈妈想用激将法让女儿能够把事情做好,却没想到,习惯性的“刀子嘴”,对孩子而言,几乎是一种精神虐待。
久而久之,女孩越来越不自信,慢慢患上了心理疾病,无法和人正常交流,只能被迫在家待着。
谁能想到,小时候妈妈骂她“成不了事”,长大后竟一语成谶。
关系学家周梵说过:
“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伴侣之间,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羞耻会让对方反省,事实上,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恶感能最快扼*力量。
越是评判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语言是有力量的。
责备、唠叨、数落……这些话语中含有惊人的攻击力和破坏力,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而赞美、鼓励、欣赏……这些话里则充满温暖,让家庭更加温馨和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力量。
《超脑少年团》中,女孩崔鐘予的妈妈就是如此。
比赛时,崔鐘予因为数学上的短板暂时落后,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妈妈看出了女儿的紧张,不断为她加油鼓气:
“那个人(对手)虽然在数学方面稍占优势,但表达能力你比他好多了,你很优秀的,相信自己,下一轮一样可以赢他!”
等她赢了,妈妈第一个为她庆祝:
“你太棒了宝贝,不过我觉得咱们在分析这块还可以提升一下,你说是不是?”
在妈妈的激励下,崔鐘予不但突破了自己,还成为了团队中的定海神针。
在队友否定自我、觉得拖了团队后腿时,也能第一时间鼓励大家:
“我们四个是老搭档了,朱克儒在应用软件方面特别的牛,瑞阳擅长软件和观察,动手和动眼是我的事,马哥就是负责中心那一块的领导。
所以我们现在相当于一个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圆心,每个人也都是这个团队的半径,并没有什么划不划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