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代代相传,“冬至不端扁食碗,冻掉耳根没人管。”
饺子,在家乡都叫扁食,据说起源于我们南阳。“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可见饺子的重要性。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如今河南大部分地方及其周边地区都叫扁食。提起饺子或扁食,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来自家乡的医圣张仲景。
家乡的传统扁食
家乡河南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在家乡,凡逢年过节,来了客人等等,扁食是不可少的重要食物。
家乡新野的扁食跟其它的地方有所不同。面叶形状是方形或梯形,而且个儿大,馅料多,大气十足,寓意堂堂正正。面叶用的是本地产的小麦面粉,劲道爽滑,馅料用家乡的萝卜,莲藕,猪肉(回族不食猪肉,就用牛羊肉等做成清真食品),芝麻油,大葱,蒜苗等作成;也可用本地产的韭菜和鸡蛋,芹菜,芫荽等作馅料作成素扁食,还有最经典的荠菜扁食。
扁食 可煮,可蒸,可煎,做法较多。其次是包好后的形状不同,家乡扁食形状像耳朵,意为纪念家乡的医圣——张仲景,又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
“上车扁食,下车面。”这是家乡的传统风俗。意思是外出上车时,要先吃扁食,这是家乡传统最好吃的食物,其目的就是再犒劳一下,在外面就吃不到家乡正宗的扁食了,难舍团圆;下车面,其意思是,到目的地后,吃面条,到外地后也不要忘记家乡,吃顿面条,寓意长长久久,努力打拼,回报桑梓。
我当然也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南下广东前,母亲早早就包好了水饺,一大早,天虽然有些冷,但是吃着母亲做的热气腾腾的水饺,瞬间心里暖哄哄的。老妈虽然年老体衰,但是上车前让子女们吃顿饺子,却始终没有忘记。
看着年迈的父母,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听着熟悉的乡音,可又要离开家乡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母亲做的扁食,永留心中
“冬至不吃扁食,耳根儿要冻掉。”小时候大人们常常这样说。所以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吃扁食。一碗热气腾腾的扁食,温暖了我们的肚肠,使我们不再怕寒冷的冬天了。
冬至节吃扁食,也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前年冬至那天,我特邀请了几位同学、朋友到深圳的房里吃饺子,小伙伴们都很开心,大呼回到了家的感觉。饺子热腾腾端上来,沾着蒜泥,倒上一杯小酒,寓意“饺子就酒,越过越有”,这也是美好生活的寓意吧!数九寒天,吃上热乎乎的饺子,暖心暖身,更是过足了嘴瘾,既充饥又解馋。
其实,不是说家乡的扁食有多好吃,有多高档,可能南方人不屑一顾。而我认为正是这朴素、简单的食物,吃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怀,一种乡愁,一种感恩,一种父母的味道。
笔者有曰:
家乡扁食香千里,情暖人心同欢喜。
坚守初心奋拼搏,感恩仲景永铭记。
作者简介:林海,河南南阳新野人,寓意民族之林,海纳百川。
择一事,终一身,不为繁华易匠心。
干一行,专一技,不忘初心勤学习。
工作在深圳,吾笔写吾心。心存美和爱,快乐每一人。结识善缘,坦诚相见。 宁静致远,随遇而安。 情义无限,纯真自然。 勇往直前,快乐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