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帽头的衣服如何叠,如何叠有帽兜的衣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05:47:50

■卜工

1986年三星堆两座祭祀坑的惊天发现,揭开长江文明数千年积淀的冰山一角,惊醒巴山蜀水,惊艳中华大地,吸引全球目光。35年过去,古蜀王国的文治武功、历史作为和制度特色已然是新的增长点,成为三星堆上冉冉升起的蓬勃蜀光。

看点一:铜人头像大有文章

庞大的祭司集团是古蜀王朝的鲜明特色。铜人头像作为替身反复在祭祀坑中亮相。K1、K2共出土铜人头像57件,出土时一些人像的口缝、鼻孔、耳孔涂有朱砂,眼眶眉毛和头发绘有黑彩,可能有七窍流血的寓意。显然它们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场面,也表达内容。过去,铜人头像的“祖先说”曾主导古蜀文明研究。可是,为什么不同的祖先要弄成千人一面的固定样式?

带帽头的衣服如何叠,如何叠有帽兜的衣服(1)

▲图1,三星堆二号坑铜人头像

K2的玉璋(K2(3):201_4)记录了两种不同的人物造型,其头饰、耳饰等完全不同,极具启发意义(图1:1、2)。头饰在中国古代历来是男女不同的标识,此器无疑是解读铜人头像的直接证物。其一是平头平冠者,耳饰为铃铛,穿尖头鞋,位置始终在上;其二是尖帽头者,耳饰为套环,似为裸足,地位处于平头平冠之下。头饰的差别与图中位置的叠加,可说明尖帽头是女性,平顶平冠是男性。K2的44件铜人头像,39件是平头,1件是盘头,4件为圆头,后者顶部的痕迹表明原来另有装饰,现已被焚毁,估计其形状当与玉璋所示尖帽头相仿。鉴此,可以确定平圆之分是铜人头像的第一级分类标准。其意义是男女性别的划分。

然后,才是探索平头与圆头各自的排序,以及级别的划分。例如,戴冠的、金面罩的、素颜的,两个序列是否具有对称性很重要。以平头者为例,戴冠者只1件,但与铜大立人双层冠比较后,便可知其级别较高,逻辑顺序是:双层冠、单层冠到无冠。所以此器当位列平头铜人头像之首,2件金面罩者次之,多件素颜者再次,最后是1例盘头者。圆头系列数量虽少,但1件戴发簪者与众不同,故排在首位,2件金面罩者次之,最后是1件椎髻者。椎髻与盘头者相同,其头顶的特点可能与顶尊一类的活动关系密切。此外,戴角冠的也有平头圆头之分。K1:5与K2的三件跪坐铜人的角冠平头相映成趣(图1:4、3)。由此可见,平头与圆头区别,及其各自的分级相得益彰,符合逻辑,可以合理解释铜人头像的各种现象。

男性平头平冠,女性圆头尖顶的认识与徐中舒引《黔书》“男子帽而长襟,妇人笄而短襟”的记载吻合。半坡文化鱼纹人面纹饰中那些有尖顶头饰者都是女性;安徽凌家滩玉人平头平冠是男性特征(图1:6、5)。所以,平顶、盘头表示男性;圆头、发簪、椎髻皆指女性。在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中一般不包括女性。祭司则有男女之分,在女曰巫,在男曰觋。这就是铜人头像暗藏的玄机。

由此可见,铜人头像是祭司集团的特殊表现手法,其组织庞大,等级森严,似有分工,折射出古蜀祭典的组织规模与阵容强大。

看点二:铜人面具队列很靓

比铜人头像更耐人寻味的是铜人面具。K2出土20件,其列器特点非常明确。一是可按由小而大的顺序排成很长的队列。二是这个序列的器物长宽之比例、形体重量均呈规律性递嬗演进的特征,首尾的差别极大,气派截然不同。三是K2的铜人面具序列还不尽完整,存在明显的缺环。最大的一件出自K3,此器高居铜人面具排序的顶端就是旁证。四是这种器物巨大的形体显然不是用来佩戴的护具,象征性的意义格外突出(图2)。

带帽头的衣服如何叠,如何叠有帽兜的衣服(2)

▲图2,三星堆二号坑列器——铜人面具

列器是社会等级的物质承担者,是等级制度的见证。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流域很多地点都有发现。周代列鼎制度是其更晚的后继者。列器的表现方式种类繁多,取材因文化而异。除器物形体的大小外,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是用多孔石刀表达级别,孔数越多级别越高,已有1、3、5、7、9、11、13孔石刀出土,均奇数。安徽含山凌家滩的玉人是用手环的数量显示。良渚文化的高体玉琮用节数表示。已知节数最多的为19节,英国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17节,江苏武进寺墩M3有15、13、12、11、9、8、7、6、5、3、节高体玉琮。《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卜工,科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推测高体多节玉琮是军功爵位序列的物化担当者,是春秋战国时期20级军功制度的源头所在。在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中,面具应是男子成人后的标配,是值得骄傲和尊敬的荣耀。敢于战斗、善于战斗是古蜀彪悍的民风。所以,用面具作为军功等级的物质担当合乎情理,是古蜀王朝独具一格的发明创造。

为什么要把军功等级的序列加入其中呢?显然是为展示王权。什么是王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王权,是王者的权责、荣耀与理念。这种理念在商代已然形成。有鉴于此,K2中实有两套人马存在。一支是铜人头像代表的祭司集团,另一支是铜人面具代表军功序列。他们与青铜大立人的绝妙搭配,组成豪华的王权阵容;后者与神树和神坛等诸多礼器组成的则是祭司大典的鲜活场景。头像与面具皆铜大立人下属,既是祭祀大典的有生力量;也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拯救危机重建家园的主力部队。若然,铜大立人还真不是大祭司那样简单。

看点三,组合板块乾坤内藏

K2坑口长5.3、宽2.2、深1.5米左右,出土珍贵文物竟达1300件,琳琅满目,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器物的埋藏是按程序进入还是随意乱葬?其组合关系又具有何种意义?这显然是其定位和定性研究必须考察的问题。《三星堆祭祀坑》说:“坑内堆放的遗物又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根据出土时的堆积叠压情况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坑的中间一层堆放的全部为青铜器,主要有青铜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罍、尊、太阳形器、眼形器、大型神树等。……坑最上层是60余根象牙散乱地堆置在青铜器上”。

显然,K2的下中上三层分别集结着三群不同的器物。埋在最下层的器物显示,它们是可以被概括为祭祀对象的;埋在中层则可以被概括为祭祀主体;最上层是疑云密布的象牙团队。《三星堆祭祀坑》非常专业的分层考察,意在指示祭祀坑不是随意形成的自然堆积,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设计的特殊安排。大量器物集中于K2中层。如何将其归纳分类,区别亲疏,重新组合,是认识该坑遗存结构的关键。在质地、器型、用途等多种选项中,用途可能最为重要。用下层的器物确定排头,上层的象牙作为排尾,中层的器物面临着拆分和重构两个问题。

所谓拆分就是器物用途的解析;将其重新组合乃重构之谓也。于是,中层的器物便能够区分开三个组合板块:首先是铜立人、跪坐铜人、铜兽面和青铜礼器尊罍组成的“铜人献祭”板块。其次是牙璋、玉戈、青铜戈、石戈组成的“仪仗干戈”板块。再次是铜人头像、铜人面具、铜兽面组成的“铜头铜脑”板块。

如此,K2内存在五大器物组合板块就比较清楚了。其前后顺序为:殿坛神树、铜人献祭、仪仗干戈、铜头铜脑、象牙团队。这支队伍的组合具有功能明确,前因后果,位置固定的显著特点,是精心设计的场面和景观。看来,K2暗藏的玄机就要浮出水面。

看点四:古蜀方阵如此模样

五大板块怎样展来是确定这支队伍阵容与队形的关键。K2最上层的67根象牙给人以灵感和启发。

带帽头的衣服如何叠,如何叠有帽兜的衣服(3)

三星堆祭祀坑里象牙习见,几乎坑坑都出。所以,研究者多注重它们来自何方,却往往忽略其是否具有其他的含义。如果从67根象牙中拿出3根作为前导,余下64根就可以摆成八纵八横的队形,倘若每根象牙后面都站立着身着靓装的舞者,或体格健硕或婀娜多姿,正翘首以待鼓乐号令,那么,这阵势便与先秦文献“八佾舞”的记载毫无二致,是中国古代顶级祭祀舞蹈阵容。K2的象牙团队果真是特殊的隐喻吗?

带帽头的衣服如何叠,如何叠有帽兜的衣服(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