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经过近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固有了佛教中国化之说。中国的佛教有八大宗派,虽然八大宗派都归于佛教,但每一宗派都有不同的特色,用佛教的言语来讲,每个宗派有不同的法门。特别是中国的禅宗思想,更是切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形成了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基石。本文大茶经就来分享,中国佛教史,禅宗公案“拈花一笑”和“心有灵犀”的趣事,你悟道了吗?
佛教中国化后的禅宗,始于初祖达摩祖师,迭传至六祖慧能大师,直至发展了五家七宗来度化众生。其中禅宗顿悟法门,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大核心。那么“不立文字”又如何能代代相传呢?其实寓意是说,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按我们平常的话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在了解禅宗公案开悟趣事之前,我们先得了解下禅宗的核心观点。首先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在佛教史上,从来没有评论过有神或无神。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平常称的佛陀,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用我们的中国话来说,称为太子。他去乞食,并非懒惰,而是为了传法,为了更多的人摆脱世间的种种苦,这一点,大家毋庸置疑。
那么,佛陀时代,有一则故事,一直传到中国的达摩祖师,主要的缘起是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滥觞,至此,有了禅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的典故。
话说释迦牟尼佛登坛那一天,灵鹫山上众神毕集。释伽牟尼在弟子们的簇拥下走上法坛坐定。此时,梵天恭敬地走到佛的面前说:“愿世尊开坛讲法,让普天的众生都得到利益吧!”说着,还呈上一枝贵重的金色波罗花。
释伽牟尼佛接过花后,众弟子都盼着能听到那无上妙法开示。可释迦牟尼佛却一句话也未讲,他慢慢地举起手来,手上依旧拈着那枝波罗花。众弟子的眼神随着那枝花从左移到右,从上移到下,他们都在揣度着释迦摩尼佛的用心。
这时一位叫摩柯迦叶的尊者破颜含笑,那笑容中蕴含着无限深意。这情景马上被释伽牟尼看到了,他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法,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柯迦叶。” 灵鹫山顿时又沸腾,此后,人们通常把以上“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成是禅宗的缘起。而事实上,释伽牟尼佛拈花,伽叶微笑的那一刻开始,就是有所心会,心领神会,明理了,所以微笑。
回归到中国禅宗公案史上有一则故事:有位求道心切的道钦禅师,他亲近到另一位高僧玄素禅师,二年後得悟大道。
悟道之后,道钦禅师想到其他地方去弘扬佛法,临行前,玄素禅师对他说:“乘流而行,逢径即止。”于是,他就乘船顺流而下,到了杭州的附近。见远处有一座山,问到村中人说是径山,他就在那里结茅栖住下来,成了他自己的修行的道场。
有一次,马祖道禅师给道钦禅师寄来了一封信,道钦禅师便拆开一看,只画了一个圆圈。道钦禅师看完之后,就在圈圈上面加了一点,又让人寄了回去。
请问?马祖在信中昼了个圆圈,如果是你,你的意思是如何理解呢?而道钦肯定有所领会,不便说甚麽,也加上一点!什么意思呢?是否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