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安排他和徐志胜一起去相亲角体验相亲,虽然他俩遭到大爷大妈的“围攻”落荒而逃,但好消息是又攒了一手段子回来,够他拿来自嘲三个月了。
身上没有明显标签的脱口秀演员会更早遇到创作瓶颈,《脱口秀大会》办了这么多期,除了那些经典爆梗,我印象最深的是庞博有一次为了找灵感跑到动物园去观察大猩猩。
那期他讲得不错,又有趣又有深度,李诞和于谦都给他拍了灯。但我看他一脸愁容地坐在玻璃窗前思考怎么从动物身上找到灵感,我就笑不出来了。这让我想到有段时间因为老在家不出门灵感枯竭,为了找素材,甚至动过去横店当群演攒点娱乐圈见闻的念头。
激烈的赛制非常消耗人,而且随着可以冒犯的主体越来越少,一个脱口秀演员吐槽完自己,再把伴侣、父母、朋友那点糗事抖落完,幸运的话,刚刚够撑满一季《脱口秀大会》。再想参加下一季,就得想点别的招了。
已经成名的脱口秀演员也不轻松,名气是一种光环,但同时也是一种拖累。它能拉近你跟观众的距离感,上台后不需要自我介绍就能收获欢呼声。但名气带来的喝彩也止步于此,接下来就靠真本事了。脱口秀的舞台从来不相信情怀,大家都喜欢听老歌,但没有人愿意听老梗。
成名最大的副作用是会让脱口秀演员失去对生活的敏感性。
杨笠讲过一个段子,说她成名后心态发生了变化,有一次竟然拿着海报问经纪人自己在海报上的位置为什么这么偏。她是用夸张的方式在自嘲,但未必不是真事。当你身边环绕着的都是对你狂吹彩虹屁的人,谁敢说自己一定会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作家闫红发了一条微博说脱口秀演员最重要的是跟观众有个默契,“咱俩是一伙的”。她举例鸟鸟的社恐和何广智的不自信都会让观众产生“一伙”的感觉。她担心脱口秀演员会慢慢不再是“一伙”。我理解她的意思是,成为公众人物之后必然会变得更有警觉性,更加自省。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熟悉、喜爱的同时,也会失去一部分鲜活性和生命力,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还好,他们还没走太远,就被节目组拉回来了。
服务业专场,节目安排庞博和王建国在大排档当服务员,结果他们连点单都不会。庞博堂堂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一着急“辣”字都忘了咋写。王建国直接被光头大哥无情换掉,让他找个拿工资的人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