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0:05:31

(1)实验思路及方法

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2)侵染特点及过程

①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

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导作用外,其余的原料——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ATP和相关酶全由大肠杆菌提供。

(3)结果及分析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9)

注意:①必须分两组分别标记进行实验,不能同时对噬菌体既标记35S又标记32P。

②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

(4)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和35S的存在部位: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10)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11)

②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证明。

③该实验可同时证明:a。DNA分子具有相对稳定性。b 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 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但不能证明DNA分子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5)拓展提升

①少量放射性出现的原因

a用32P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

b用35S标记实验时,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②两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是相同的,但所用技术手段(物质提纯与分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材料、实验结论(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方面)都是不相同的。

例2 有人模仿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