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中有这么一句:“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这句诗描绘了当地生活的安闲、安逸。这句诗中有两个主体,前一句是桥,后一句是人,桥是一个很重要的构筑物,它可以方便我们的通行,桥也属于道路的组成部分。桥在现在的社会依旧是很重要的构筑物,桥的修建也越发的精美实用,在古代,桥最初是为何而出现?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呢?
大悬索桥
- 桥的产生
“桥”这个字的来历,最初古人是用原木架在沟壑或者溪流的通道上,古人称这种凌空跨沟的横木为“桥”。最早出现的桥应该是在原始时代,那个时候的人类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形成的桥,或者自然形成的石梁和石拱,桥的最直接的用处就是帮人们渡过无法到达的地方,方便人们跨过障碍,聪慧的人们便从自然的提点下想到了办法,造桥来渡过障碍。我国最早有桥梁记载是在周代,史料记载周代已经有梁桥和木浮桥了,到了西周还出现了浮桥。
独木桥
- 桥的发展与原因
在周代和春秋时期,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梁桥和浮桥,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分的梁桥只能够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长和水流较为平缓的地方;而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多修筑浮桥。最开始的桥是独木桥,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但是如果桥两边都有人,那其中一方就得等了,由于这种桥不能满足双向通行,所以后人慢慢修筑出了可两边同时通行的桥。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平桥和拱桥,这些桥是由砖石建构的,在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车等驾驶工具相继的出现,这使得一般的木桥不能承受压力,便出现了由砖石修筑的平桥,平桥在北方比较实用,但是在南方平桥的使用出现了障碍,南方河水比较多,在马车出现的同时,船也出现了,平桥的修筑阻碍了水面上船的通行,由于这个原因拱桥便应运而生了,拱桥上方可以供人和马车通行,桥下又可以使船通行。
拱桥
除了梁桥、浮桥、平桥和拱桥之外,还有悬索桥(也叫吊桥)。吊桥的产生是因为在地形崎岖的高山之间,两座山的平行距离其实不远,但是要从一座山到另外一座山却需要很久,在这种需求下,吊桥便出现了,吊桥在古代是用麻绳和木板制作的,桥身很轻,吊桥虽然能够跨较大的距离,但是比较危险。到了近现代出现了铁桥、钢桥和钢筋混泥土桥,这些桥受压能力好、跨度长、韧性好、耐腐蚀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