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和中年人五音不全,虽然喜欢唱歌但是很别人笑话,于是很少张口唱歌;有的人把唱歌当成了高雅艺术,感到不是咱百姓的事,孰不知这“浪费”了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这往往是体育锻炼所不能达到的。为此,即使我们五音不全,也要“引吭高歌”,即使是哼一哼也是很好的。唱歌是一种基本的呼吸肌的锻炼方式,它和游泳、划船、瑜伽气功一样,能有效地加强胸肌。这也解释清了为什么职业歌唱家们经常能比不唱歌的人多活20年甚至更多的现象。
声音是由某一物体的振动而形成的。那么,在人体中是依靠什么器官产生振动而进行发声的呢?是声带。声带是歌唱唯一的发声体,在声乐中称为声源器官。美国巴尔的摩全国年龄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的麦克米凯所进行一项研究指出:通过唱歌可以减缓衰退。所以表克米凯建议,为了使自己长寿,不仅在演出中要唱歌,而且在家中做事时也要唱歌,这不只是心理上得到愉悦,身体器官也得到锻炼。
歌唱时呼吸是以肺来进行的。吸气时,两侧肋骨在肋间肌的支撑作用下,形成了横向扩展,从宽度增加了肺部气息容量,胸骨自然得前挺,形成了前后方面的扩展,从厚度增加了肺部的气息容量;横隔膜在其收缩作用下,形成了向下方向的扩展;这样便吸入了大量的气体;从深度增加了肺部的气息容量。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律原》医著中指出,音乐中的“十二律之神物,可通天地而合神明”,论述音乐可通过心理效应而起到养生康复之作用。歌唱,是通过横膈肌的运动,将气吸入肺部,进行有序的呼出,用气对声带进行冲击振动后,所产生的声音经过共鸣腔体(胸、喉、口、鼻、咽、头以及腹腔)在多个器官的参与下,科学合理的综合调节,来完成其演唱的作品。歌唱中呼吸量的大小、快慢,是根据歌曲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进行的节奏、作品反映的情绪等不同的变化来进行呼吸调整,以达到协调统一。歌唱过程中字、腔、韵、辙的不同变化,人体器官则会随之处于不同的状态。同时,发出的声音使人体器官产生不同的共鸣和共振。不同的词字,不同的辙韵,将使人的心、肝、脾、肺、肾、膈、耳、鼻、喉、咽、口、脑、膀胱、三焦、脏腑等都受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可起到调节生命节律的作用,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因此,人们能够用音乐来改善和调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