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讲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三个公式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4:17:50

李永乐讲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三个公式(1)

16岁时,青年木匠王德文打造过一把鲁班凳。但在那个衣食短缺的年代,近乎失传的手工艺品只能面临失落的命运。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工艺,碾碎了老匠人的黄金岁月,常年为生计奔波的王德文对自己练就的高超手艺浑然不察。

直到互联网与田园慢生活发生交汇,精巧的手艺被记录、被传播,这位民间高手迅速走红。63岁的王德文化身“阿木爷爷”,被誉为“当代鲁班”。他的隐忍、执着,和那些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智慧,成为快速流转的时代中一抹独特的色彩。

李永乐讲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三个公式(2)

暴起的青筋蔓延于黝黑粗糙的皮肤之下,掌心的老茧太过密集,连成一片。右手中指短了一截,那是8年前被锯断又重新接上的指头,已经无法灵活地活动,却又爬上新的茧。

手的主人,穿着唐装款式的深蓝布衣,戴着草帽,踩一双褪色的绿色布鞋,从芭蕉叶掩映的茅屋中走出来。

他是王德文,一名山东聊城的木工匠人。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视频上的“阿木爷爷”。视频的开头,他挥挥手,和观众打招呼,随即坐下,进入他的木工世界。

锯木的声音伴随着背景的虫鸣鸟叫,偶尔镜头调转,离开老人的身影,去拍山林里的溪水草木,阿木爷爷不再注视镜头,挑选一块空地坐下,手里变换着斧头、刨子、锯刀等各式工具,随后拿出成品。

其中,有一座微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需经锯、磨、凿、钻等十来道工序,做成40多根榫卯棱柱、27道锁,零件比手指还细,每一个凹槽、小孔都要分毫不差。

李永乐讲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三个公式(3)

图 | 微型中国馆的部分零件

网友们发出弹幕评论:“当代鲁班!”有同行看了视频,惊叹老爷子的功力非常人所能及。

阿木爷爷在西瓜视频吸引了250万粉丝,视频还在海外获得了近2亿次的播放量。

但阿木爷爷不明白什么是网红,在他眼里,自己仍旧个是农村工匠。

撇去流量和名气,农民才是他的真实底色。9岁时,父亲在一场触电事故中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五口的担子落在阿木爷爷身上。

他辍了学,每天早晨带着记分本,跟着大人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从早干到晚,可以挣到十个公分,抵一毛多,只够买一斤小麦。

他年龄太小,跟不上大人的进度,有时因为挣不到分而急得大哭。尽管村里领导照顾,一天多给8个工分,一家人也还是吃不饱饭。

13岁时,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没有锅盖蒸出来的地瓜,咬下去还是生脆的。他请来木匠师傅修锅盖。从九岁开始持家,阿木爷爷常被无力感困扰。但此时此刻他产生一个朦胧的想法,学木工手艺,可以解决家里的难处。

传统的拜师学艺需要跟在师傅身边三年,一分钱不拿。家里的重担不容许他做出这样的选择,阿木爷爷只好在农活少的时候,用打下手的名义偷师。他试探着问木匠:“我给你拉锯行吗?”木匠不忍心拒绝他,把他带在身边。

每天出工,木匠在门外吆喝:“去干活吗?”阿木爷爷忙不迭从屋里跑出来:“我去!”第一次,阿木爷爷学着打了五个木锅盖。师傅看了一眼:“打得还行。”

近50年时间过去,他仍然记得这句简单的肯定。他意识到木工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自己的天赋所在。

学木工,先要学会做工具。阿木爷爷拿来师傅的工具研究,记下制作的步骤,晚上回家,带着各处找来的边角料,再慢慢琢磨。

木工这碗饭并不好端。放线的时候,阿木爷爷扯着沾墨的细绳,手微微发抖。这是拉锯前的准备工作,墨迹印下之处,就是落刀的地方。师傅要求极其严格,测量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角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刨好的木头要像玻璃一样光滑,滴一滴水,再叠放另一块木头,就能沾合在一起。

对阿木爷爷挑战最大的是“严缝”。刨好的木头拼接起来,不留一丝缝隙,滴水不漏,这极其考验工匠的刀功。

阿木爷爷的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木刨花打着卷,从刀片上掉落下来。他凭感觉控制力度,每次只能刨去纸片一样的厚度,刨的次数不超过五下。哪怕多一下,好好的木料就废了。

李永乐讲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三个公式(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