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上,分享了一些数据:
微信已有10.9亿以上的用户,有2亿以上的用户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而2亿这个数字,比一年前翻了一倍。
自从微信新增了可以设置朋友圈的展示时间这项功能,通讯录里,已有很多人把朋友圈设定为三天可见或者半年可见。
记得微信刚开通可以设置朋友圈可见时间这项功能时,有些媒体还发文呼吁:“请不要用“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冷掉朋友的心,也不要使用分组可见的功能,区别对待朋友。”
但呼吁归呼吁,还是有2亿用户依然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粗略估算一下,这也就意味着你100个朋友中已有20个选择了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可能也包括你自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朋友圈“三天可见”,做出这项选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今天我们就试着解读一下。
身心敞开程度如果你和一个朋友在现实中没有太多交集,你又想去了解Ta,那通过Ta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大概能猜测出Ta的日常喜好或性格特征。那么一个人朋友圈所展示的内容、更新的频率,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身心敞开程度。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一般是在现阶段,不愿向所有人展现自己全部的的个人状态。
也许是因为Ta自己觉得这一段时间比较平淡,没有更多值得分享的内容。也许是因为Ta对能见到其朋友圈的某些人有所顾忌。如家人,如工作上的同事、领导,Ta并不愿所有人都能随时了解到Ta的现状、情绪,甚至更多的信息。
图片来源:pixabay
身心敞开程度,用社会心理学的专业解释,即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就是指一个人有主动、自发意识地向别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及信念。
有多位心理学家指出:愿意把真实自我呈现给重要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具有这种自我暴露能力的人,是一种健康心理,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首要条件,也是自我实现必需具备的能力。
但是,自我暴露的程度,要适时有度,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引起人际环境适应的一些问题。自我暴露太少的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同样,自我暴露太多的人,比如那些每天在朋友圈动辄就发十几条几十条自我信息尤其是美颜自拍照的人)也会让人觉得过度“自恋”,这其实是习惯以自我中心的人,一种人际交往适应不良的表现。
比较健康的自我暴露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人作较多的暴露,而对普通关系的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
自我界限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往往不会经常频繁地和别人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互动。不热衷点赞、转发、评论。这样的人一般是边界感较强,自我界限比较清晰的人。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能清楚地认知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能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是心灵健康成长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界限比较清晰的人,也是不愿轻易去打扰别人,同时也能守好界限,不被别人打扰。这可能会给喜欢互动的微信好友一种“高冷”的感觉。
但边界感强的人会理性地且坦然地看待,即使别人给Ta的某条朋友圈点赞,Ta也能心安理得地不去回复。
图片来源:pixabay
受外界影响程度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一般很少转发明星八卦、热点新闻,或者比较有煽动性的文章。因为他们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不高。
现实生活中,也不会轻易被一两句话就触发,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他们也不愿接受评判,可能你苦口婆心说了一堆建议,他们只是一笑了之。
【有位朋友曾吐槽她的外甥女,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家人都着急得不行。有次女孩在朋友圈发了组独自去外地旅行的照片,女孩的妈妈就在下面回复:有空多找朋友聚聚,这么大了别总是一个人玩……过了一会女孩就把这条朋友圈删除了。】
他们比较有自己的主见,除非Ta主动请教或求助,除此之外,不要轻易给Ta建议或意见,因为即便你说了,他们也不会听取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