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哩回回”
吉普赛人到了欧洲之后,经过了在欧洲人短暂的好奇,面对格格不入的面孔和文化,欧洲人选择了敌视。
在拜占庭帝国,吉普赛人是国家的奴隶,而在罗马尼亚,把吉普赛人当奴隶的做法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法律禁止。
1619年,西班牙对吉普赛人实行同化政策。吉普赛人被迫只能住在固定的区域,禁止说吉普赛语;吉普赛男人和女人被送到不同的作坊,吉普赛人的孩子被送到孤儿院。
挪威于1896年颁布一项法律,允许国家把吉普赛儿童从他们父母身边带走,安顿在国家开办的机构中。20世纪有1500个吉普赛儿童因此与父母分离。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吉普赛人的迫害更是达到了顶峰。
吉普赛人在集中营
1942年12月,纳粹德国开始全面逮捕吉普赛人,以及混血吉普赛人。吉普赛人开始成为了纳粹德国手中待宰割的鱼肉,他们大部分被关进集中营中。1944年8月2日晚,纳粹对奥斯威辛集中营内的吉卜赛人进行屠*,迫害了近5000人。而在战后的一次统计中,粗略估计死于集中营和战争的吉普赛人就有50万之多。
二,保守传统,在现代社会流浪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吉普赛人的形象,代表着古怪和神秘,代表着远方的神奇家园;卖艺、占卜,骑着马开着大篷车,是文学史上经典的吉普赛人形象。
而事实确实如此,在吉普赛人中,传统上,吉普赛人贩卖家畜、驯兽;妇女从事卜卦、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他们大多生活在城镇边缘,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
而他们几百年来的生活状态,到现在也没有改变。他们在城市中开着带有大篷的汽车,以出售旧汽车和拖车代替了家畜贩卖。一些城市吉普赛人成为汽车技工和修理工;也有吉普赛人在流动马戏团和娱乐场所耍着古老的杂技;但是更多的人则处在失业的状态;
在以吉普赛人为背景的西班牙电影《卡门与罗拉》中,吉普赛女孩儿罗拉,没有自己的手机,她的父亲无时无刻地紧盯她,确保她不会遇上任何“坏人”,同时逼迫她辍学,因为对他来说最着急的事情是找个人和罗拉结婚。这也是现代吉普赛女孩的真实写照:不与旁人通婚,在十五六岁就已经结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