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卫星记录了青海湖畔这场沙与水的“进退角逐”。从上世纪70年代起,“沙进水退”持续了近40年,沙地将青海湖分离出了子湖。而从2012年起,这里的地表形态开始了“沙退水进”的大转折。如今,子湖又与大湖体连在了一起,地表已恢复为40多年前的状态。
这十年,和谐共生不只有对人类透支自然的限制,更有人类保护自然的积极参与。浙江丽水,一条瓯江顺着高山、沿着丘陵、绕着梯田与城市,一路奔向东海。借助卫星,我们对这里的生态系统进行持续观察,发现了这样的变化。这是2012年6月的云和下垟村,村子被梯田环绕,拉近距离再看,杂草丛生,田埂坍塌,大片梯田被撂荒。这是2022年6月,同样一块梯田,杂草消失了,田埂清晰了,整片梯田生机勃勃。
我们转换一下视角,通过航拍扫描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探寻它焕发生机的秘密。山泉水经过不断修复的80多条水渠,一层层流淌在梯田间,梯田里鱼、螺、虫自由生长,鱼的粪便成了肥料,也滋养了梯田。穿过层层梯田的水就像经过一个大自然的净化器,依旧清澈。这样自然的循环让梯田活了。
繁茂的植被在恢复,多样的物种在回归。瓯江源头,百山祖国家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曾经仅有三株的国宝百山祖冷杉,成功野外繁殖4000余株,森林生态系统正在加速修复。源头活水注入瓯江中段的湿地公园,珍稀鸟类成为越冬常客,大批萤火虫在这里聚集栖息。瓯江岸边3000多处废弃矿山,在自然复绿和工程治理中重获新生。60多个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散布在瓯江沿线,看似独立,实则互相作用,用自然的方式修复自然,一个生机勃勃、完整统一的生态系统,正在瓯江全流域加速形成。
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生态疮疤,一点点被抚平。曾经遍地滩涂、盐碱地的江苏盐城,筑起了万亩绿色屏障;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安徽马鞍山凹山露天铁矿,历经注水填坑,形成了一颗圆形的“蓝宝石”。如今,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十年间,发现并收录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物种12.8万个,比2011年上升近一倍。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大熊猫、藏羚羊野外种群增加明显,从濒危降为了易危,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增加到了5000多只,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
十年间,中国人用双手,种出了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非凡成就。十年种的树、植的草如果放到一起,可以填满整个东北三省。
今天的中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生态根基。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