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培训
(一)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主题沙龙和研讨会、开设短期课程或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主要内容包含:
1.了解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性质
帮助教师理解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界定,提高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严重性的认识,增强教师区分、预判、处理、应对一般性冲突事件、学生欺凌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能力。
2.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方法
提高教师有效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能力,并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发现潜在的学生欺凌迹象和暴力倾向的方法与技巧。
3.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本技能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欺凌的早期干预和应对措施、校园暴力处置基本技能以及善后恢复的基本方法。
4.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提高教师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如:如何与青春期学生交流,如何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如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如何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情况。
(二)家长培训
学校可以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组织教师定时家访、开设家长学校、印发指导手册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
主要内容有:
1.了解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性质
帮助家长认识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学校各项相关政策和规定,增强反对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意识。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长行为的示范作用;
(2)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与发生学生欺凌的关系;
(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作用;
3.家长预防与干预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发现与关注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2)勇敢面对学生欺凌现象,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协商处理学生欺凌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
(3)配合学校开展反对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家庭教育;
(4)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部分
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完整应对环节
当教师发现疑似学生欺凌事件或校园暴力事件后,应当向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汇报,在判定事件性质后,领导小组应当立刻对事件进行干预和处置。同时还应当在事后做好善后处置工作以及对全校学生的追踪辅导工作。
一、报告判定阶段
教师通过学生报告或其他方式发现学生突发事件后,首先应制止当事人行为,其次要在全面了解该事件的原因和经过后对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定。
若预判是一般性学生冲突事件或欺凌事件的萌芽阶段,教师应使用常规的班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和纠正。
若预判为学生欺凌事件,教师要立即向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对事件的性质做进一步的判定,若是学生欺凌事件要制定具体的处置办法。
若预判为校园暴力事件,在保证当事人特别是涉事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立即报告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定,若是校园暴力事件要立即制定干预和应急处置措施。
二、干预与处置阶段
当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判定该事件为学生欺凌事件时,第一时间启动学生欺凌事件的防治预案,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处理相关事宜,有针对性地对欺凌者进行惩戒与教育,同时妥善安抚与保护被欺凌者。
当判定为校园暴力事件时,同样需要涉事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处理相关事宜。如涉及违法行为时,要立即报警并启动校园暴力干预和应急处置措施,请求公安机关配合处理,同时由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联络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例如,某中学的男生厕所里,该校4名男生欺凌1名女学生和1名男学生,另有1名学生协助拍照,并将图片上传网络传播。事件发生后,该中学所在市区成立事件处置工作组,启动《教体系统防范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制定具体的处置办法。市、区两级教育、公安、网安等部门及时调查处置,对受侵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家长做好情绪安抚。同时,该区还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专项整治行动,涉事学校先后组织全体师生召开整治学生欺凌主题班会、法治教育报告会,开展校园安全、制度建设等方面自查摸底。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召开了全市校园安全专题会议,会议通报了涉事学校的此次学生欺凌事件和处理结果,安排部署了为期一月的全市学校安全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
三、善后工作与追踪辅导阶段
善后工作与追踪辅导阶段的重点在于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主要办法是对涉事学生及全校师生进行持续的追踪教育与辅导,制订详细的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善后恢复计划,包括对被欺凌者的安抚与保护,对欺凌者的教育与辅导及对全校师生的集体教育。需要时应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对相关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最后,要形成完整的学生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善后恢复报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部分
学生欺凌事件的应对策略要点
一、学生欺凌萌芽的发现
(一)学生个体的变化
当学生发生下列变化时,表示学生可能遭受欺凌或有被欺凌的危险。
1.身体和生理上的变化
当学生受到欺凌时,学生身体上或生理上会留下被欺凌过的痕迹。如学生身体上有难以合理解释的伤口(如红肿、淤青和割伤等),常会以不小心撞到、摔倒和擦伤等为借口掩饰其受欺凌的真相;常以生病、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不舒服为由不想上学;有的还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食欲下降等。
例如,某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时,因任课老师未到岗上课,学生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学生马某(男)说自己的橡皮被赵某(女,被伤女孩)拿走,上前撕扯赵某,并将其推倒在地,学生赵某(男)称赵某拿了自己一元钱未还,也参与其中。厮打过程中,马某将女生裤子脱掉,并用教室的笤帚在其身上乱戳乱打,使其遭受严重身心攻击和痛苦。放学回家后,赵某在家中院内用卫生纸擦拭血迹时被奶奶发现,并述说了事情经过。
2.行为上的变化
学生在遭受欺凌后,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往往会发生变化。最容易被察觉的现象有两种:一是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到校时间突然发生变化,如提早到校或经常迟到,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询问变化的原因外,还需要立即与其家长进行沟通,确认学生上下学时间与其表述的时间是否一致;二是被欺凌者往往会逃避其遭受欺凌的场所,如学生会因在卫生间遭受欺凌而不敢上厕所,也会因在校园内遭受欺凌而下课时不敢离开教室。
3.心理上的变化
对课程学习突然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或家里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刻意改变上下学路线,不喜欢上学或开始逃学;突然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此时,若被欺凌者没有得到及时帮助,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等极端行为。
4.物品上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被欺凌后,个人衣物会有所破损,个人用品会被恶意破坏或被抢走。当教师或家长问及原因时,学生表达含糊不清或不敢回答,如“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弄丢了”“不清楚怎么就坏了”等,有意隐瞒欺凌事件的真相。
5.同学关系上的变化
被欺凌者会减少与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的频率,不太喜欢与别人讲话;下课后常一个人活动,害怕与其他同学相处;有些学生还会长期被其他同学孤立。
学生遭到欺凌后可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如下图:
【学生欺凌萌芽演变】
一小姑娘上小学四年级,比较胖大,在班级里特别显眼。有一次上课,任课老师发现她没有好好听讲,就把她叫起来批评了一顿,并使用了“小胖妞”这个词,于是,课后其他男同学都嘲笑她是“小胖妞”,更有甚者直接喊她是“小胖猪”!时间一长,班里调皮男生所形成的“小团体”常喊她“小胖猪”。起初她反抗、抗争。只要有男同学喊她这个外号,她就和这个男同学扭打在一起,但越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男同学这样喊。她很是无助,便开始变得越发沉默、自卑,不愿参加班级的团体活动,不愿和同学们走在一起,甚至不愿去学校!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女同学在心理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不爱说话、自卑;在行为上的最明显变化是不愿去学校;在人际关系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不愿参加团体活动,不愿与其他同学走在一起。
小姑娘的妈妈首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追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初只是引导孩子不要在意,不要招惹那些男孩子,但是事情反而越来越麻烦,小姑娘最后哭闹,不愿去学校。无奈小姑娘的妈妈主动联系了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并共同商量解决方案。
(二)学校及周边容易发生学生欺凌的场所
1.学校内部场所
校园内一些隐蔽场所,如学校的卫生间、天台、储物间和学生宿舍等地方。
2.学校门口及周边场所
学校门口及周边往往是学生大量聚集而又缺乏教师监管的区域,所以也成为学生欺凌事件的高发区域。特别是一些环境比较混乱的地方,如市场、胡同拐角等区域都应引起教师和家长高度注意。
(三)发现班级中“隐藏的”学生欺凌因素
1.关注潜在的欺凌行为危险因素
学生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行为表现上常具有以下特征:
(1)情绪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差;
(2)常常违反校规校纪;
(3)争强好胜、嫉妒心较强;
(4)冲动,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
(5)在小团体中处于“领导”位置;
如果教师发现此类学生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时,需要格外关注,了解其行为动机,切忌在证据不足的情况对其进行批评与责罚,否则容易造成其对教师的怨恨和对其他同学的报复。
2.关注可能演变为学生欺凌的玩闹行为
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可能演变为学生欺凌的玩笑和打闹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攻击性行为,包括在身材、年龄、性格、班级地位等方面强势的;
(2)给同学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并以此取笑该同学;
(3)因为与某同学生气,要求自己的“小团队”或好朋友不要与该同学来往;
(4)损坏某同学的物品后,不认错且拒绝道歉;
(5)经常说脏话并辱骂同学,还认为自己做得对。
发现上述行为,教师需高度重视,对涉事学生批评教育调查真相原委,并判定是否可能发展为学生欺凌事件。
3.关注学生的不正当行为
教师应关注和分析具有以下异常行为的学生:
(1)为引起老师和学生注意的不正当行为;
(2)为彰显力量或权威的不正当行为;
(3)由于嫉妒或厌恶引发的报复行为;
(4)自暴自弃行为。
4.关注班级中的“小团体”
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孤立和排挤,而往往孤立和排挤都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生进行的,所以教师必须关注班级中出现的“小团体”。
5.关注班级中存在的歧视行为
学生间因家庭背景、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等不同,会出现歧视行为,如肥胖、长像奇特、个头较低等都会导致他们成为被嘲笑、捉弄、排斥、甚至人身攻击的对象,性格怪异、懦弱自卑的学生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教师对上述歧视行为苗头需要给予关注并及时制止。
二、学生欺凌事件的判定
(一)判定的主要因素
1.判定是否对学生有身心攻击
有些学生冲突行为发生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对同学带有侮辱性的身心攻击行为,其目的往往不单纯是发泄自己的愤怒,主要是通过羞辱对方寻找乐趣和彰显自己的力量。如,扒光同学衣服,按住同学双手攻击其身体敏感部位,辱骂同学的身体缺陷,不停往同学身上泼脏东西等。如果发生类似带有侮辱性的学生冲突行为,教师应提高重视、加强研判,并按欺凌事件对涉事学生进行处理和开展教育。
2.判定学生在冲突事件中是否感到自己受到痛苦
学生因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学生冲突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心理感受方面也不同。因此,被欺凌者的自述在教师判定事件性质时就变得极其重要。教师应更多地去判断冲突发生及解决后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当冲突事件让某个学生感到非常沮丧和屈辱时,教师就需要按照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理方法来进行干预。
(二)学生欺凌事件判定的主体
学生欺凌事件的判定由教师判定和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确认两部分组成,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对班内学生发生的事件进行定性,之后向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前期核查资料进一步对事件进行定性并拿出处置意见。
1.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判定
在了解并还原整个事件的经过后,教师必须对学生欺凌事件做出判定,同时将事情经过报告学校领导。报告内容如下:
(1)学生欺凌事件的时间、地点;
(2)欺凌者的个人信息与被欺凌者的个人信息;
(3)事情(多次)发生的经过,涉事双方以及围观学生对事情经过的叙述;
(4)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程度;
(5)是否有围观者,围观者的具体情况;
(6)对欺凌事件的处理意见。
2.学校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确认
学校在收到教师关于学生欺凌事件的报告后,应立即召开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会议,对欺凌事件进行判定并商讨处理办法。学校在确定学生欺凌事件后,启动如下措施:
(1)通知所有涉事学生家长到校商讨道歉和处置的事宜;
(2)将被欺凌者与欺凌者进行暂时性隔离;
(3)请校医、心理健康教师对被欺凌者进行伤情初步鉴定和心理伤害评估,视情况请求医疗卫生部门和精神卫生部门协助;
(4)必要时,可请求当地派出所民警协助处理欺凌事件;
(5)视情况在全校启动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机制;
(6)将学生欺凌事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三、学生欺凌事件的核查
核查、还原学生欺凌事件对于处置学生欺凌事件极其重要。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学生欺凌的报告、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核查、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判定。
(一)学生欺凌事件的报告
学生欺凌事件的报告有以下几个途径:
1.学生报告;
2.家长报告;
3.网络报告;
4.其他教师报告。
例如,某年10月31日,两段疑似某学校学生被殴打视频在网络及微信朋友圈持续发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起学生欺凌事件是由网络传播而启动的核查,是典型的网络报告案例。
(二)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核查
学生欺凌事件具有隐蔽性且涉及被欺凌者隐私,教师需要采用正确方法核查学生欺凌事件。
1.通过谈话核查学生欺凌事件
被欺凌者自述感受的身心痛苦及事情经过,是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核查的重要依据,但被欺凌者因恐惧和自尊心,通常不愿跟任何人讲诉。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定的谈话技巧与方法,打消学生顾虑,畅所欲言。具体方式如下:
(1)教师在开始向被欺凌者询问欺凌事件发生的经过之前,应做以下准备工作:
①营造轻松平和的访谈氛围;
②正式进入欺凌问题之前,先聊一些轻松的话题;
③真诚地对学生表示关心和爱护,取得学生的信任;
④向学生保证一定会保守秘密。
(2)当教师使用谈话法试图了解学生被欺凌的经历时,可尝试使用下列问题展开访谈:
①你最近看上去不开心,你愿意和我谈谈吗?
②听∗∗同学说,你最近身体经常不舒服,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③我发现最近你的衣物经常坏掉,发生了什么,你愿意和我谈谈吗?
(3)如果学生极力回避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较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
①在学校里,有没有你比较讨厌的人?为什么讨厌他?
②你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这些伤痕是否是其他同学造成的?
③你以往很喜欢做……(学生擅长或者喜欢的事件),最近为什么不做了呢?
④你以前很喜欢跟∗∗∗一起玩的,但你最近怎么常常一个人独处?
(4)如果学生开始讲述自己被欺凌的经历时,教师应仔细聆听,适当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真相,并表示自己会尽全力保护其安全;在学生欲言又止时,切忌催促、打断或追问。同时,教师需要留心记录以下内容:
①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被欺凌者信息、是否有协助者;
②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③欺凌事件发生的次数;
④欺凌事件发生的具体形式;
⑤是否有围观的学生,列举几名围观的学生。
教师与被欺凌者核查后,应整理、形成学生欺凌事件完整记录,向学校进行报告并作进一步的判定。
2.通过调查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核查
当被欺凌者难以启齿时,教师除了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访谈了解学生欺凌事件经过外,还可以采取匿名信和小范围问卷调查的方式核查学生欺凌事件。
(1)问卷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做匿名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要收集学生遇到的欺凌行为和频率等,而非通过问卷找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份,这些信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自行进行判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作答不会被任何学生查看。
(2)学生欺凌留言箱
为打消学生的各种顾虑,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放置“学生留言信箱”。信箱必须上锁,只有教师才能开启。
总之,教师在接到学生欺凌事件的报告后,并非要马上对当事人进行处置,而是须立即了解整个欺凌事件的发展经过并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初步判定,记录完整的事件发展经过,并做好完整的记录,随后向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共同处置。
四、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
学校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工作原则,采取的所有应对措施是让欺凌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并改过自新;让被欺凌者得到安抚与关怀,走出欺凌事件的阴影并重新开始学校生活;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互相关爱。
(一)对欺凌者的惩戒与教育
学生欺凌事件处理的重点不是惩罚欺凌者,而是要转变欺凌者对待同学的观念和行为。建议教师在欺凌者深刻认识错误且行为和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后,再采取以下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促进学生间友谊的惩罚形式。
1.欺凌者协助被欺凌者完成班级的值日任务;
2.通过角色互换,让欺凌者了解被别人孤立和排挤的难过心情;
3.让欺凌者收集资料,完成一篇自我检讨,并与大家分享收集资料与写作过程心得。
同时,为起到警示作用,教师还应对欺凌者进行相应处罚,这种处罚可以考虑使用取消欺凌者应得奖励的方法来进行。如:
1.不允许欺凌者参加本年度的评奖评优活动;
2.免去欺凌者班级职务;
3.对欺凌者进行暂时的隔离;
4.暂时剥夺其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
通过惩戒,教师要让欺凌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切忌采用完全负面的惩罚和直接或过度的惩罚,避免造成欺凌者厌恶与仇恨的心理,进而变本加厉、更加隐蔽地对被欺凌者进行报复,同时对班主任产生厌恶心理。
学校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按以下原则制定惩戒学生欺凌的处罚措施:
针对性:根据不同欺凌的形式,应当考虑不同的处罚办法。
适应性:惩戒与处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合理公平性:注意惩戒的尺度,过度惩罚会诱发变相的报复性欺凌。
循序渐进性: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惩戒的程度应相应加大。
正面引导性:对欺凌者除严肃惩戒处理外,还应有相应的正面引导,使其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根本上消除欺凌行为。
实施惩罚应强调改过自新及正面引导,而不是将欺凌者劝退学、体罚欺凌者、让欺凌者成为众矢之的、颜面尽失等。正确的处罚方式应是对欺凌者依据校规校纪进行处分,同时让欺凌者真诚地向被欺凌者道歉,其家长也需要对被欺凌者进行补偿。具体措施如下:
1.暂时隔离
对行为较严重的欺凌者,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其暂时隔离,同时要求欺凌者承诺保护并帮助被欺凌者走出阴影,缓和彼此矛盾。
“暂时隔离”是对欺凌者的惩罚,也是让欺凌者有时间和空间反思。教师必须告诉欺凌者被隔离的原因,“暂时隔离”的地点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也可以是班级内一个远离其他学生的角落(不被其他学生注意且明显远离的空间会让欺凌者感到无聊不好玩)。隔离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暂时隔离是非体罚性质的惩罚,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欺凌行为导致自己成为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对象。在欺凌者没有彻底悔改前,学校不可撤销隔离。
(2)暂时隔离阶段让学生自己冷静并反思,隔离期间教师不需要与欺凌者进行交流,只要给欺凌者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冷静思考,反思自己欺凌行为的错误与伤害,体会欺凌对他人、对自身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暂时隔离期间要让学生知错认错,暂时隔离结束后,不应再对学生进行责骂和批评,而应进入对欺凌者的教育环节。
2.按照校规校纪对欺凌者进行处分
对于学生欺凌行为,学校绝不可姑息和隐瞒,也不可因教师在班级范围已作出处罚而不再按照校纪校规对欺凌者进行处罚。校级处罚具有以下作用:
(1)表明学校对学生欺凌绝不姑息和严肃处理的态度;
(2)使其他在校学生引以为戒,以欺凌其他学生为耻;
(3)为在校学生反对学生欺凌提供保障;
(4)在处理学生欺凌事件时,可以用规章制度来保证执行;
(5)对学生的处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6)对屡教不改或情节恶劣的欺凌者,转送至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为防止欺凌者因按照校规校纪被处分可能背上较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欺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嘉奖,并以此种方式表示对欺凌者改过自新的一种认可。
3.道歉与弥补
作为教师,在欺凌事件的事实基本了解清楚后,必须第一时间要求欺凌者向被欺凌者道歉,同时,欺凌者还应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补救。具体形式包括:
(1)欺凌者必须对侮辱被欺凌者的每一句话进行解释和道歉,并通过一些正面表扬被欺凌者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2)如果欺凌者向被欺凌者索要过钱物,必须要求欺凌者尽快将财物归还给被欺凌者,并可以提出一些惩罚措施(如欺凌者为班级义务劳动一段时间等);
(3)如果欺凌者把被欺凌者的物品弄坏或毁坏,欺凌者必须对被欺凌者的物品进行赔偿;
(4)如果欺凌者对被欺凌者造成身体伤害,欺凌者及其法定监护人必须依法依规承担被欺凌者的所有医疗和精神赔偿等。
学校对欺凌者的处置主要以教育为主,处罚的方式要以学校已有的校规校纪为依据,超出学校责任与权力的处置手段不应由学校进行。对于行为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的欺凌者,学校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其他部门协作处理,并将欺凌者转交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或由公安机关责令其监护人行使应尽责任。
(二)对被欺凌者的安慰与辅导
1.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1)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同学间的差异
欺凌者往往以同学间存在的身心发展、人格特征、学业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为诱因实施欺凌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共情和包容。
(2)教育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策略主要有:
①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自己对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厌恶;
②让学生在发怒前想想自己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换位思考被欺凌者的感受;
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求助心理健康教师;
④教师可以告知家长孩子的情绪波动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教育学生认识学生欺凌的危害性
教育学生认识欺凌行为的错误,欺凌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学校将严格依照校规校纪严肃处理欺凌行为;知情不报的学生要对欺凌事件承担一定责任。为此,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应正确面对学生间的各类差异;
②任何人没有权利欺凌其他学生;
③学生间的尊重与关怀是相互的;
④应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其他同学,而不是欺负他们;
⑤伤害其他同学,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⑥发生学生欺凌事件时,在保证个人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站出来阻止欺凌者、保护被欺凌者;
⑦发现学生欺凌行为时,要迅速、及时、有策略地向教师报告。
欺凌事件曝光后的一段时间是被欺凌者身心最为脆弱的一段时间,这种脆弱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教师要更加重视被欺凌者可能遭受的严重心理创伤,并尝试通过以下方式对被欺凌者进行安慰与辅导:
1.找适合的学生陪伴被欺凌者;
2.鼓励被欺凌者勇敢面对欺凌事件;
3.帮助被欺凌者重拾自尊和自信;
4.帮助被欺凌者融入集体或寻求社会心理支持。
(三)与涉事学生家长的沟通
发生学生欺凌事件后,学校应立即通知欺凌者家长或监护人来校面谈,向其说明利害关系、造成的恶劣后果和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的更大负面影响等。要求欺凌者家长完全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欺凌者的教育,协助学校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不良行为矫正,确保欺凌事件不再发生。班主任可以在家长会不点名通报相关情况。班主任应向学生家长重点强调:
1.被其他同学欺凌后,不要害怕,且不要觉得丢人或没面子;
2.被其他同学欺凌后,要敢于向教师和家长报告;
3.学生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容忍接纳学生间的差异;
4.要勇于制止学生间的欺凌事件;
5.欺负、辱骂和排挤其他同学是可耻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的应对策略】
有一位小姑娘上小学高年级,比较胖大,有些男同学嘲笑她是“小胖妞”,甚至喊她“小胖猪”。她感到无助,开始变得越发沉默、自卑,不愿参加班集体级活动,不愿和同学们走在一起,甚至不愿去学校。心理健康老师与班主任共同商定了应对策略:
1.班主任定期约她谈话。多夸赞她在校表现优异的地方以及其他老师对她比较中肯的评价,让孩子体会到在老师们的眼中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2.班主任对这些男同学形成的“小团体”进行教育。班主任将取笑她的几个男生召集起来,讲解正常人际交往与校园中言语欺凌行为之间的区别,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再出现伤人的言语。最后,班主任还要求这些男生真诚地向这位女孩道歉。
3.开展班集体教育。班主任在全班开展一次如何防止言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题班会,通过剧情扮演、讨论、探究最后形成共识,学会尊重他人,拒绝欺凌行为从我做起。
4.对被欺凌女孩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老师定期辅导,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敞开胸怀重新融入到班级生活和学习中去并不断结交新朋友,开始新生活。
5.班主任定期对班级同学进行调查,掌握班级同学的交往状况,防止欺凌行为的再次发生。
在处理学生欺凌事件过程中,学校要及时通知所有当事者家长到校进行协助解决问题。沟通要选择正式场所,学校领导、涉事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学校安保人员均在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校领导与班主任要注意控制家长情绪,维持好现场秩序,不能任由家长争辩。以下是与涉事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大致流程。
1.向涉事双方学生家长介绍整个欺凌事件过程。详细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事人员、欺凌过程、造成的影响等,还原事情真相,让家长意识到学校已进行了认真和详细的调查。
2.向涉事双方学生家长宣布学校对欺凌者的处理结果以及对被欺凌者的安抚办法。对欺凌者的处理结果必须做到以校规校纪为依据,让欺凌者家长心服口服;对被欺凌者的安抚办法,必须说明具体的各项措施,如欺凌者必须严肃、认真地向被欺凌者道歉、学校要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对受欺凌者进行定期心理辅导,班主任应要求班级同学打消对被欺凌者的歧视等。
3.学校和班主任应向学生家长承诺做好善后工作。学校领导需要向家长致歉,同时说明学校在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向家长介绍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同时,向学生家长承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
4.征求被欺凌者家长对学校处理结果的建议和要求。学校应尽可能满足家长的合理诉求,无法满足被欺凌者家长的诉求时,由学校出面邀请涉事双方家长进一步协商确定。
家长到校沟通时,学校领导与教师应尽力避免由于情绪激动造成涉事双方家长发生冲突,学校领导和教师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被欺凌者学生家长质问欺凌者;
2.避免单独让欺凌者向被欺凌者及其家长道歉;
3.避免事态升级而发生涉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冲突。
(四)相关部门的协助与支持
当发生较为严重的学生欺凌事件或欺凌者不知悔改且其家长不配合学校处理欺凌事件的结果时,学校应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进行报告,并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甘教安〔2018〕15号)文件精神,积极寻求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人社、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协助处理欺凌事件。
例如,某中学一学生在厕所被殴打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在查清事实真相,认定为欺凌事件后,该中学根据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及责任分工》要求,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给予严重警告、记过处分,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向受害学生当面道歉并取得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