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人先锋
脚后跟上硬币大的水泡圆了他18岁的“军梦”;冻疮成了他军旅生活难忘的印记;那句“可耻逃兵”最后激出了一个三等功。
他们曾是军营好汉,如今是石油铁汉。
抗洪救灾他是“ 1”人员冲上前线;硬汉成了“婆婆嘴”他不厌其烦喊安全;攀悬崖、蹚雪路,他在的物探队创造了奇迹……当军人本色撞上铁人精神,当“橄榄绿”遇见“石油红”。时光飞逝,军魂不变。岗位转换,军心不变。
他们依然像战士一样,在沙漠戈壁为军旗添彩,为石油增辉!
撞“色”不褪“色”李谭在抗洪前线救援。 张肖锋 摄
员工:李谭
年 龄:29岁
兵 龄:2年
单 位:长庆油田西安工业服务处内保支队
岗 位:中队长
初见李谭,正值早高峰,他近一米九的身高,白衬衣、黑西裤的装扮,挺拔干练,在人群中格外亮眼,军人的气质展露无遗。
李谭说:“好男儿一定要当兵,只有当了兵,才知道有多热爱自己的祖国,真汉子就是不惧难,守得了国家,也护得了人民。”
一个昂首挺胸地接受过国家最高规格的仪仗检阅,也心甘情愿服务普通百姓的九零后军人;一个回忆起当兵经历侃侃而谈、眼里有光,却不善交际、不爱言辞的内敛“油三代”。李谭的故事,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力量。
2009年,18岁的李谭被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军人整齐划一的步伐、铿锵有力的口号深深地吸引了,藏在心底的“军梦”被再次燃起。“我当时特别激动,我一直觉得只有真正当过兵的男人,才是真男人。”当父亲问他想当兵还是继续读书时,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的李谭毫不犹豫地回答:“当兵!”
同年12月,李谭参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队,主要承担国家级规模的仪仗司礼任务,这对军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近乎“苛刻”。每天穿着马靴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让李谭和战友们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大部分人出现了尿血现象,而这只是开始。” 在新兵连的5个月里,为了练好拍枪托动作,每天训练前,李谭先把手在地面上拍麻,再反复练习拍枪托,胸口被硌得青一块紫一块;长时间穿马靴让他的脚后跟磨出硬币大的水泡,为了不影响训练,他将鞋后跟剪个洞,让伤口可以“呼吸”……李谭说:“我们的训练是枯燥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不能给油田丢脸,更不能给国家丢脸。”
李谭的汗水没有白流,他先后参与接待国家军队高级将领20余次,每一次,他都为身为中国军人而感到无比自豪。“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国家!”
2年的军旅生涯,李谭没有请过一次假回家,可是逢年过节时,他也会忍不住想家,想念亲人。有一年大年三十,李谭值完零点班,匆匆泡上一碗面后,赶紧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爷爷说:“我就等你的电话啊,不听见你声音睡不着。”此时李谭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我后来才知道,爷爷每天都会在日历上标记好,离我回来还有多少天,从未间断。”李谭说。即便每天都在思念孙子,可奶奶却总是说:“他是国家的人啊,要懂得责任!”
服役期满后的李谭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生养自己的油田工作,成为社区内保支队的内保人员。“以前保卫国家,现在守护百姓。” 谈及6年的内保工作经历,李谭的嘴角总会不自觉上扬。
李谭所负责的兴隆园三区是一个留守老人较多的小区,因为子女大多数在油田一线上班,日常生活全靠老人们自己。2016年一个冬日的凌晨,才值完夜班回家的李谭接到同事的电话,有位老大爷穿着背心和短裤满小区找老伴,也说不清自己家的具体地址和家人联系方式。李谭二话不说抓起衣服就赶到单位,见到老人后,李谭赶紧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给老人穿上,和同事们开着巡逻车满院子帮老人找家。直到凌晨5点,才找到老人的家。“老人有阿尔茨海默病,他老伴其实就在家睡觉,也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害怕老人夜里受凉生病,我们一直在老人家陪到7点钟,听见他睡着打呼噜了,我们才放心走了。”李谭回忆道。
家住5楼的李奶奶,因做手术导致腿脚不便无法上下楼,李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空了他就背着李奶奶下楼活动,晒太阳,从开始的两三天一次,到后来每天定时两次四趟上下楼,一坚持就是三年,风雨无阻。李奶奶总是激动地见人就说:“小李的脊背上有阳光啊。”时间长了,院里的老人、居民都记住了这个身材魁梧却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每次我在小区巡逻,总是听见奶奶爷爷们一会儿叫我去家里吃饭,一会儿给我送吃的,真的像对待自己孙辈一样,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挺自豪,一切付出都值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队长的李谭更是将军人打硬仗的作风诠释得淋漓尽致。大年初二,他主动请缨回到岗位,带领队员们承担起油田办公区域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了节约时间,他半个月时间里吃住在值班室,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承诺。
今年7月23日中午,李谭看见许多员工急跑着往外运送物资,询问后才得知,就在早上,长庆油田接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令,作为第一批次赴河南灾区开展排涝救援的国家专业队。长庆33名救援队员即将赶赴灾区一线开展救援工作。一瞬间,热血被点燃,使命感油然而生,李谭直接站在了此次救援活动的领导面前,认认真真敬礼:“领导,请允许我参加此次救援活动,我保证一定顺利完成任务,不辜负组织信任,请组织批准!”突如其来的请战感动了领导。10分钟后,作为“ 1”人员的;李谭和其他33名队员一起踏上了抗洪救灾征程。
洪水淹没半身,他和队员们扛着200公斤重的吸水管艰难前行,一刻不停守在救援第一线;时间分秒流逝,他和队员们忍受饥渴,轻伤不下火线地与黑夜对抗。经过19个小时的满负荷工作,长庆救援队所负责的受灾小区排水量达到2.35万立方米,地下水库水位下降2.5米,实现首战告捷!“这个小伙子特别卖力,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前一秒还在给我说话,后一秒就睡着了。实在太累了!”随行人员张肖锋说。
为了圆梦,他毅然选择从军,用昂首挺胸的姿态一次次对外展示着中国力量。为了情愫,他执念回归石油,传承着军人钢铁般的作风。他说:“国旗红和石油红我一样热爱,岗位无高低,只要能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我的工作就有意义。”(杜嘉)
为祖国站岗,为石油放哨宋奕(右)在施工现场检查。 齐伟 摄
讲述人:宋奕
年 龄:40岁
兵 龄:2年
单 位:塔里木油田安全环保与工程监督中心
岗 位:钻试修HSE监督室HSE监督
这几年,闭上眼,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总在我脑子里撞来撞去。
我18岁那年,一群和我一般大的半大小子把自己“装”进统一的迷彩服里,一起被车拉到山脚下的新兵连驻地。这些人里,有人是像我一样,出于对英雄梦的长期向往,有着军人情结,有人是家里管不住,被“发配”来磨棱角,有的想以后给分配个好工作,解决城市户口,还有的甚至单纯地想要八块腹肌……总之因为各种理由,我们沿着城市化相反的方向,来到了边陲之地。
刚来新兵连,我们就开始了高强度训练,拉练长跑、战术动作、队列练习……不到两个月,我瘦了20多公斤。部队的伙食也是差强人意,八九个人一桌,跟大锅青菜和土豆丝这些“标配”比起来,桌上的水煮鸡显得格外“受宠”。小伙子哪有不爱吃肉的,第一天训练完,我真是太饿了,筷子直愣愣地就奔着鸡肉去了,旁边人拍了我一下说:“班长还没下命令呢。”
结束了新兵连3个月的学习,我进入武警新疆总队某中队。说实话,服役生活真是让我“大失所望”,没有执行特殊任务,也没有军事演练,更没有小时候电视里演的各种打仗。大多日子都是平淡无奇,每天只有体能拉练、上哨、下哨这3项,日复一日地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生活。
但平淡可不是舒服。我是礼宾哨,夏天衣服全湿透是常事儿,冬天更惨,北疆零下30摄氏度,上哨必须一动不动,没过5分钟人就冻透了。我们带着5层白手套上哨,但脸上、手上还是长了冻疮,疙里疙瘩的。原来我最看不上大男人在脸上抹油,总觉得那是女人做的事。但那时候我们这些大男人,每天擦蛇油膏却成了日常。
2年后,我结束服役,和老爸一样,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一进沙漠,我就问开车的老师傅:“咱上多久班能休息一次?”“那就不晓得喽。”师傅的话听得我心里没底,但我想,既然来了,就得好好干!
在沙漠里工作真是比当兵的日子还单调,没啥娱乐活动,条件也艰苦。沙漠里风大,把沙子卷起好高,天昏地暗的。我守在泥浆循环罐旁边工作时,唱着“黄沙黄沙满天飞,你为谁流泪”,钻井队上的兄弟都觉得既好笑又无奈。
没办法,孤单无聊,自己就得想办法解决。别抱怨,别当逃兵,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每年我们队上都来新人,九零后的小伙子们,干了一个月的,甚至有只待了几天的,宁愿不要工资都要走。他们跟我抱怨:“这真不是人*活儿,年复一年在沙漠里干这么累的活儿,谁受得了这罪?”说实话,我也理解,我要不是当过兵,说不定也跑了。
我记得我干净化工的时候,要时时刻刻守在振动筛前处理井内出来的岩屑,否则设备出现岩屑堵塞,就会影响生产进度。有一天晚上下着暴雨,我在振动筛前守了一晚,虽然穿着雨衣,但是裤子鞋子全都湿透了,大晚上的又湿又冷。第二天队长看见我就说:“别人都在棚子里躲雨,你咋不躲呢。”
能熬得住不算本事,能熬得出头才是功夫。虽说我是油二代,但我学的是电工,实打实是个外行。但我就是觉得不能掉队,我一天到晚都在井上,不懂就问,不到7天我就能独立顶岗了。后来我成了一名安全监督员,不仅要吃苦耐劳,更是细致入微,要学的不仅是生产流程,更是与人沟通。
我们做HSE监督的,真得是婆婆嘴才能成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必须耐心地一遍遍去解释每一个风险点。但这不像是在部队,班长说啥就是啥,有时候也会有人不听话、不服气。但我觉得,你如果要做刺儿头兵,不听我的,不整改,那你首先得说服我,我倒要看看,到底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你冒险牺牲生命。有时别人敷衍我,嘴上说着改,但回头一检查还是老样子。这种情况必须进行通报,不留一丝情面。
用“操着心,受着累”来形容HSE监督真是准确。因为塔里木油田油区面积大,各个厂站距离远,每天从早上9点钟到晚上10点钟都在外边跑,骨头都颠得难受。现在夏天,40摄氏度的高温,我攀高下低地检查设备以及安全措施执行情况,汗就顺着我帽檐往下流。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去还要整理资料,第二天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像极了过去当兵的日子。
当了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那两年的服役经历,让我受益了一辈子。 (张镭馨 齐伟)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蔡沈德(左)在布设检查检波器。 孟利宅 摄
讲述人:蔡沈德
年 龄:50岁
兵 龄:3年
单 位: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170地震队
岗 位:指导员
我1989年参军。当时觉得穿军装威风、帅气,心里还有个“小九九”,我想有个机会能当汽车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握方向盘”是个很吃香的职业。
我们的新兵训练特别苦。连长和班长说要把我们当毛驴子练,我虽然是连里年龄最小、个子最小的,但训练强度丝毫不比别人小。一个雨夜,班长突然吹哨,把睡得迷迷糊糊的我们拎起来练负重越野,我动作慢了点,班长当场就给我训了一顿。
我最受不了的是匍匐前进训练。连长专门挑太阳最毒辣的时候、石子儿最硌人的地方和蚊虫最多的时间段练我们。我们姿势稍微不规范,就会把铁丝网上挂的铃铛碰得叮当响,铃铛一“告状”,连长就会怒吼,“重来!”“重来!”
有一天,在第N遍重来后,连长给我们讲了他战友的故事。“当年我们在老山前线,一名新兵去战场上送水泥,就是因为匍匐前进时臀部稍微翘高了一点儿,就被隐藏在丛林中的敌人要了命。我的一个战友为了减少牺牲,主动代替新兵去战场上送水泥。本来背水泥是两个月换一次岗,但我战友主动要求不换岗,代替一个个新兵,天天背着水泥在丛林里爬行。后来他的腰就落下残疾,再也直不起来了。当时我就想,我以后训练新兵一定要狠,我练过的兵,一定要有在战场上保护自己、救助别人的本事......”
我当时根本听不进这些,只觉得累得要死,我的肘关节、膝盖、脚上都是训练受的伤,我实在受不了这“驴练”了。我哭着给部队上的亲戚打电话,请他把我调离这个新兵连,可我得到的却是一顿训斥,他还说我是可耻的逃兵。这句“可耻的逃兵”激起了我的男儿血性,我赌气要做个样子给他看。我咬牙坚持训练,自己把自己当毛驴子练。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北京军区某部队做了连队的生活管理员。因为表现出色,我又被调到师部机关当了电影放映员。这期间,我还立了一个三等功。
1991年,我转业到物探队。3年的军旅历练,不仅把我从入伍时那个1.6米的瘦小子练成了1.8米的强壮男子汉,还培养了我勇敢、自强、不轻言放弃的好品质。在找油找气的新战场上,每当遇到攻坚战,这种军人特质就越发显现。
219队承担的神木-阿瓦特项目,被誉为塔里木有史以来最难的物探项目,工区里到处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当时我是2315队的副队长,去219队“打支援”,给他们的“飞虎队”当队长。
当我来到219队,才发现自己是个“光杆司令”,“飞虎队”一个队员都没有,我得自己“招兵买马”。而且外聘的登山教练也“掉链子”,他嫌工区的山危险,说他们登山是休闲,我们登山是玩命,来到工地看了一眼,转身就走了。
专业教练不干,我就自己当教练呗。虽然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从没见过神木-阿瓦特这么高、这么险的山,但咱是被“驴练”过的兵,怕啥!我先从网上下载登山的教程,一个人在宿舍里对着电脑学习比画,然后再带着登山工具去山里实操。有一天在断崖上训练时,脚下蹬着的土块突然滚落,我的身体飞速下跌,攥安全绳的手掌被撸得皮开肉绽,疼得我全身发抖。但为了不动摇军心,我没告诉任何人。一周后,我从学徒变成了“飞虎队”的沈教练、沈队长。施工中,我和队员们攀悬崖、登高山,有时还在直升机都无法降落的“刀片山”上行走,但我们没出任何安全问题,协助219队安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施工中,我们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遭遇战”。喀什北二维项目,就是我经历过的最曲折的“遭遇战”。
2020年7月,我接到启动喀什北二维项目的通知。可我们刚租好营地,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导致项目不能开工,我也被隔离在乌恰县城。心有余而力很足,我在房间里干着急也出不去。出不去也不能闲着,我仔细研究工区地图和施工图,每周和队干部们开视频会,搞“桌面演练”,确保开工后能迅速高效地投入战斗。
9月初,乌恰县的疫情防控等级下调,我们勉强可以开工了。但此时已经延误了40多天工期,而且原本租好的营地也被房东退租。我跑遍工区附近500多公里,重新租到了合适的营地。我们按照前期的“桌面演练”,营地建设、测量、推路、表层调查等工作同时展开。那些天,我和员工们一起干活,只用了一周时间,项目就具备了开工条件,是塔里木物探处近十几年开工最快的一个项目。
但就在我们快马加鞭地准备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时候,当地疫情管控再次升级,我们又一次被迫停工。我不停地跑村里、乡里、县里去协调。11月中旬,疫情终于彻底解封。可我们刚刚发起“总攻”,更大的“拦路虎”来了。连续三天三夜的暴雪席卷了帕米尔高原,我们的设备被埋,路被埋,物资难以运输,人员难以行走。
这还真有点“天要灭我”的感觉呢。咋办?继续施工!绝不后退!在白雪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上,我向1000多名员工发出战斗宣言:“困难面前,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可以走慢点,但绝不撤退!”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我们带着奥维地图、铁锹,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蹚出“雪路”,重新踏勘高风险工区,重新制定了安全有效的施工方案。
最后,我们*出重围,安全地完成了任务。大伙儿都说,2170队创造了奇迹。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热血沸腾,倍感自豪。感谢部队的大熔炉,感谢亲戚当年的严格要求。在找油找气的新战场上,我将永葆军人本色,努力赢得更多的石油“军功章”。(蒋俐 袁镜武)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