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现状从精品橱柜沦落菜市
▲昔日被封为神药的玛咖,如今沦落到摆在街头菜市,仍很少有人去买。
南国早报记者 魏碧锋 /图
近段时间以来,南宁市不少街头菜市,都出现了一种“高端”干货——玛咖。
这种被奉为“神药”的商品曾风靡一时,身价更是远超诸多名贵中药材,以往都用绸缎包装,放在药铺精品橱柜,让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卖它的人最知道它的“没落”
3月11日下午,南宁市江南区一菜市,商贩刘宝(化名)用扩音器在吆喝,他的摊位上摆满了黄、紫、黑三种玛咖,颜色越深,价格越贵,但吆喝了一上午,看热闹的多,鲜有人购买。
“真心想要的话,40元一斤卖给你。假一赔万。”
事实上,玛咖之前很少在菜市销售,除旅游景区和精品药铺外,玛咖的主要销售途径一直都在线上。刘宝进货后,也尝试过在网上销售,但根本卖不出去。
“网上的价格都是透明的,别人疯狂降,你还想卖好价钱,谁会要?”刘宝说,现在黄玛咖的价格甚至低到给钱就卖,他是不得已才转战菜市的。
在某购物网站可以看到,此前一度高达每公斤数百元的黄玛咖最低跌至20元/公斤。但即便如此,近一个月出货量也少之又少。曾经它被微商疯抢,现在微信朋友圈中多名之前代理过玛咖的人,都表示不再销售。
“大起大落”疯狂炒作是“推手”
玛咖热为何骤然降温?当初又是如何捧热的呢?
简单来说,它经历了一条“丽江土特产-走红保健品-顶级补品”的成神之路,但很快就掉下“神坛”,沦落街头。
这事还得从2002年说起——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年,云南丽江一家公司从南美洲的秘鲁引种了玛咖。这种像野草一样的植物,形似萝卜,喜贴地生长。一些未经考证的研究报告称,玛咖能起到抗疲劳、调节内分泌系统等功效。此后的数年,玛咖仅在丽江旅游景区当做土特产销售。
2011年开始,玛咖迎来了火速发展期。种植区域从丽江迅速外延到云南周边省份。据媒体报道,2011年,国内玛咖的种植面积只有3200亩,产量仅为200吨,到了2015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高达31000吨,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5年增长了超过150倍。
随着各路资本的强势介入,玛咖价格也水涨船高。2014年,最便宜的黄玛咖,地头干货收购价也达到了300元/公斤左右,不少种植户一度暴富。
滇桂边境的百色部分地方,也加入了种植行列。凌云县一名村支书说,2015年,周边几个县一些村子有零星种植,不少人赚了钱,有一个县的农业部门还打算全面推广,但没赶上好行情,就掉价了。
由于收购价格居高不下,销售端为了盈利,玛咖的功能也被无限放大:提升免疫力、抗肿瘤、调节内分泌、缓解前列腺疾病、抗抑郁……在商家的宣传中,玛咖似乎无所不能。而在种种神奇功效中,还数“补肾壮阳”这一点最吸引眼球,很多商家都打上了“植物伟哥”的标签。
在这波火热的行情中,除传统商业势力外,微商也加入了。
据南宁市民蒙先生介绍,微信卖玛咖,类似“*”,下级代理商自己消费后,可获得代理权,朋友圈越广,发展下级代理越多,收入越高。这种商业模式一旦启动,无异火上浇油。
玛咖之势如日中天,又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据分析——
或许,首先源于过于疯狂的、不符合实际的炒作和种植。
而后,压死玛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囤货。早在2015年,玛咖供给过剩的情况已经显现,但股市、楼市低迷,很多民间资本转向接盘囤货。在短期套利的预期下,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囤货就被大量释放,终于造成了当下不可逆的结果。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玛咖疯狂掉价的原因正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玛咖真面目原本只是一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