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熙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广济桥
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上述为资料翔实的记载,关于广济桥的建成,在潮州民间故事中,还有一段颇具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仙佛造桥。
“仙”指八仙,“佛”即为活佛济公。
济公,原名李修元,有道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而让济公真正扬名立万,让普天百姓记住他的,却应归功于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电视剧《济公》中,似颠似疯的济公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其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历史上,济公是否来过潮州,尚未可知。但潮州的民间故事却流传着他与潮州广济桥的动人故事。
传说活佛济公仙游至潮州,偶遇八仙。八仙正在商量什么大事,济公一问,方知为了造桥一事。
原来,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侄孙。韩愈因“谏迎佛骨”,惹恼皇帝,被贬到当时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潮州。韩愈刺潮之后,为潮州人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
一日,韩愈登临东山门,即现在的笔架山游玩。登高望远,韩愈见韩江水深流急,两岸百姓往来都要渡船过江,深感民生之苦。回到府衙之后,韩愈一直心事重重,记挂百姓疾苦。
韩湘子得知叔公心事,微笑说:“这有何难,叔公身为父母官,只须下令修桥造路,不就解了百姓过江之苦?”
“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修桥造路,谈何容易。叔公虽有此念头,奈何有心无力。”韩愈喟叹,“恶溪水深流急,非神力不可成矣!”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愈的喟叹,触动韩湘子的窍门:“叔公,韩湘修道至今,功力日进,却未为百姓造福,叔公刚才的话,为韩湘打开心扉。湘儿有七位师友,合称‘八仙’,七位师友法力皆在湘儿之上,合八仙之力,想必能为百姓修桥造福,为叔公分忧。”
韩愈一听,喜出望外,立即敦促韩湘子,依计行事。
韩湘子不敢怠慢,召集其余七位仙人,共商造桥大计。
济公得知情况,以为善举,也欣然加入造桥行列。
仙佛经商议,八仙负责东面一段,广济和尚负责西南一段。于是,广济和尚与八仙各显神通,分头行事。
八仙来到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赶往府城。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那孕妇惊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
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