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游客并不拥挤,寺内环境奇幽,你可饱览美景,也可探秘怀古。走进灵岩寺,你会发现寺内的主体建筑和其他寺院不同:不完全是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我想其原因呢大概是这些建筑是在不同历史朝代不断反复重建的。一山门始建于元代,现为清代建筑。二山门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现为明代遗存,天王殿北面的东西两侧,钟鼓二楼矗立,为北宋末住持妙空创建,现为明代建筑。韦陀殿遗址上立有几块重要的石碑:立于宋熙宁三年额题为“敕赐灵岩寺碑”古碑,由谍文可以看出,宋朝熙宁三年敕赐灵岩寺为十方禅寺,为确定行祥为灵岩寺住持一事,涉及到齐州,京东路转运司,开封府、左右衔僧路寺和中书省,还要写保明状,并有皇帝“圣旨钦定”,可见朝廷当时对灵岩寺管理之严格。二,立于金明昌六年的“灵岩寺田园记碑”,该碑记载着灵岩寺范围,由“屡以策论魁天下”的周驰撰文,由“学道有所得,尤工书法”的礼部郎中赵沨丹书,由当时称为天下第一篆书的党怀英篆额。
1.灵岩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的三棵千年参天古银杏树好像披上了金色的盛装,神采奕奕的,一时成为寺中最鲜亮的一道风景,引游客纷纷驻足、留恋忘返。。。
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献殿”,是已倾圮的“礼拜五花殿”的前堂,明正统年间,就国于济南的德王捐塑佛像于内,遂称“大雄宝殿”。。今殿建于清代中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硬山顶,卷棚式抱厦,红柱青瓦,半壁䙌扇。乾隆二十二年弘历皇帝为殿题写“卓锡名蓝”匾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早期塑像已毁,现释迦牟尼佛和菩萨像为1994年新塑。现在该殿是供佛、讲经、坐禅的地方,是寺内僧人主要的佛事活动场所。当年苏辙老夫子曾在这里留下“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