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梁启超一生的四大特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14:01:15

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他退出学海堂,抛弃旧学,投入康门,并且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梁启超一生的四大特点(13)

1891年,梁启超、陈千秋等人请康有为在广州长兴学里万木草堂讲学。

康有为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其讲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与传统规矩不同。

“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对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两宋的政治都讲。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学生除听讲外,“主要是靠自己读书,写笔记。

当时入草堂,第一部书就是读《公羊传》,同时读一部《春秋繁露》。

除读中国古书外,还要读很多西洋的书”。此外,学生每人还有一本功课簿,“凡读书有疑问或心得即写在功课簿上,每半个月呈缴一次”,再由康有为一一批答 。

这种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与时代要求、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使习惯于读经诵诗、死记硬背的梁启超感到新奇而兴奋。

勤奋学习,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在此期间,他还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样的重要著作,成为康有为的高足弟子和得力助手。

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而且由于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梁启超一生的四大特点(14)

1895 四月初八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邀集10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从而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重要助手,不仅协助组织会议,联络人士,而且还撰文誊录,起草奏书,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梁启超一生的四大特点(15)

梁启超在这些文章中,还大力介绍西学,明确提出要改革中国羸弱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 呼吁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梁启超一生的四大特点(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