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就像长江黄河,也是人体的母亲河,有大量的生物存在,由于肠道生物细小,大部分只能透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称微生物,它们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组成一个微生态环境。
新生儿肠道出生几小时,肠道内即出现大量的细菌,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个,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2/5是微生物。
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中间菌如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正常情况下益多害少,但—定条件下可能致病;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假单孢菌等。
肠道细菌的作用广泛,最主要的作用有:
1、物质代谢作用:肠道菌群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肠道菌群可参与分解,发酵肠内未消化食物,产生可被肠道吸收利用的短链脂肪酸,双歧杆菌能分泌多种酶,将不可溶性蛋白、脂肪和糖变为可溶性,便于吸收利用,它的大量生长有利于铁、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
2、合成维生素:人体可吸收维生素K、维生素B12、吡哆素、生物素、和核黄素,但大多数维生素K来源于肠道菌群的合成。双歧杆菌产生维生素B1、B2、B6、B12、叶酸、泛酸等,大肠杆菌产生维生素B1、维生素K。肠道正常菌群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并产生有利于维生素吸收的环境。
3、免疫屏障功能:肠道菌群会刺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并且不断“训练”它,让它增加“分辨敌我”的能力。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4、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有拮抗病原菌作用,例如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正常菌,可以抵抗引起痢疾和伤寒的志贺菌和伤寒沙门菌等病原菌。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拮抗。
5、抗肿瘤作用:病人肠道菌群的基因组成和肠道正常菌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原因是这些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酶,降解肠道内致癌物或可以转变成致癌物的物质成为无害物质;它们还可以激发免疫功能,调动处于待命状态的巨噬细胞等人体卫士围歼肿瘤细胞。
6、抗衰老作用:现在一般认为,衰老是由于体内积累了过多的有毒的化学物质——自由基。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肠道正常菌群产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消除自由基毒性,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的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有研究对百岁老人进行检测,他们体内有益细菌占总菌数的比率平均达38%,相当于青少年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肠道益生菌逐步减少是人生老化的标志。”
因此,保护肠道微生态就是保护人体大自然,保护人体的绿水青山。
肠道菌群失调
体内自然生态的破坏
姜父打断了我的叙述,“你刚才讲的肠道细菌的作用,但里面并没有说肠道细菌能引起肥胖症呢。”姜父有些失望。
“是啊,肠道菌群有益,但肠道菌群失调时,不但引起急慢性胃肠炎,全身性感染,还可引起肠外的多种疾病,也包括肥胖症,我们先来谈谈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糖尿病的关系吧。”
生活中,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些人吃点就胖,除自身基因决定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
2004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杰弗里·戈登(Jeffrey I. Gordon)的实验室发现:肥胖症和小鼠肠道中的菌群存在关联,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小鼠的脂肪代谢,肠道菌群是动物肥胖发生的必需条件,无菌动物即使吃高脂饲料也不会肥胖。
2007年Patrice D. Cani 提出“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假说”,即小鼠肠道菌群的内毒素能够进入血液,引起低度的慢性炎症,从而导致小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损伤,强烈提示内毒素与肥胖症、糖尿病有因果关系。
2013年我国学者赵立平将一株来自肥胖病人肠道的条件致病菌在无菌小鼠中引起肥胖,第一次证明一种叫做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造成肥胖的元凶之一。因此,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及糖尿病的关系成为大众研究的热门方向。
我进一步解释道,除肥胖症外,肠道菌群失调还可引起人们的情绪失调,肠道有一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分布于此,仅次于大脑,胃肠道的神经功能部分受细菌分泌的物质(或为神经递质)所调控,肠菌信息可调控神经功能。细菌一旦菌群失调,便可引起神经功能的紊乱。在这些肠道细菌中有引起人体兴奋的细菌,也有引起人体抑郁的细菌。
有研究发现,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可以使儿童自闭症,成人抑郁症明显缓解,近期国内一消化专家用粪菌移植的方法治疗一例重症抑郁症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提示一些心身疾病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另外,肠道菌群失调还与过敏性疾病、儿童偏食或异食癖、骨质疏松等疾病有显著关系。
粪菌移植
风险与机遇同在
姜父又将话题拉回到粪菌移植上来,他说:“如果进行粪菌移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否就能治疗以上的一些慢性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