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释道,理论上应该是这样,但粪菌移植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及伦理问题,因为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问题和风险。
我们知道,粪便移植是将健康人的粪便经程序处理后,通过一个鼻管将粪菌从患者鼻孔导入小肠中。健康者粪便中存活益生菌,但也可存在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或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等。粪菌移植后可以造成受者难以控制的感染风险,有些甚至是致死性的风险。粪菌移植也和器官移植一样,存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所以目前粪菌移植尚处于探索阶段。
姜父追问道:“你是说,粪菌移植治疗慢性病,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疗效不确切,而且风险不可控,是吗?”
我只能实话实说:“是的,尽管粪菌移植对慢性病可能非常有效,国内一些单位也正试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也有相应的粪便处理仪器和试剂,但都是各自摸着石头过河,治疗的病例大多为个案,尚没有大样本,或多中心的临床实验研究。”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保护人体的绿水青山
姜父似乎有些失望,“那还有其它改善肠道菌群,达到治疗慢性病的方法吗?”
“有,因为肠道菌群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应消除以下因素,避免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外源性因素:消化系统属于开放性系统,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外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均可对微生态产生影响。例如气候因素、饮食结构、环境污染、病原微生物感染、食品添加剂使用等。
内源性因素: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局部损伤,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继而使其在外源性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紊乱。常见内因包括营养代谢障碍、器官功能失调、癌症(恶性肿瘤)的影响、内分泌激素的波动等。
医源性因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医疗手段的日益更新,医源性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例如药物的应用、放化疗、外科手术的影响等。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
口服益生菌,如乳酸菌,双岐杆菌等。
口服益生元,益生元给益生菌提供“食物”,能够被肠道内有益细菌分解吸收,促进有益细菌生长繁殖,如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等。
口服合生元,即益生菌与益生元调配后同时口服,可改变菌群结构。
总之,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可预防控制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姜父有些懂了,我建议他先从改善儿子饮食结构,调整儿子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如果疾病未得到改善,可考虑粪菌移植。
【来源:株洲市中心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