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频发的今天,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否会反思,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欺凌事件发生?那藏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事情发生!看了这本《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我想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去年的时候,看了台湾电影《无声》,看的时候震惊于其尺度之大以及题材大胆,后来才发现原来整部电影都是由真人真事改编,后背发凉的同时,才惊觉,原来,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如此的近……
整部电影的故事,讲的就是在聋哑学校里,x侵的事情不断上演,老师的冷漠让这一切恶行不停循环,甚至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一名老师!当事情败露,这样的事情才结束,但真的结束了吗?其实并没有,受害者又成为了下一个施暴者,如此循环往复……
当时我只是觉得,旁观者的冷漠造就了这种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其实很多施暴者往往都是受害者,而他们之所以会施暴,是为了那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安全感”!
在这本书中,将“欺凌者”分为了不同的几类:
强势的欺凌者:他们利用对抗、暴力和恐吓等手段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这些手段是他们在一个充斥着攻击和暴力的世界里试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他们把攻击当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弱势的欺凌者:也被称为“焦虑型欺凌者”,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难以预测的焦虑型攻击行为。这一类人的社交能力较差、性格阴郁、反复无常,并且没有几个朋友。弱势的欺凌者经常欺负更弱的人,消极和伤害主导了他们的社交互动方式。
被欺负的欺凌者:这些欺凌者本身就是欺凌的受害者。他们斤斤计较,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多数情况下,被欺负的欺凌者会通过欺负他人来补偿他们所承受的伤害和不公正。他们很孤僻,没有多少同伴,在任何地方都格格不入。
纯粹的欺凌者:他们的意图与其他欺凌者不同。强势的欺凌者经历过某些磨难和痛苦,是社会塑造了他们的攻击性,而纯粹的欺凌者并没有这类坎坷心酸的过往。他们欺负别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喜欢这样。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有一种人格缺陷,而不是他们有坎坷心酸的过往。
其他类型的欺凌者:“自信的欺凌者”和“社交型欺凌者”。
但看完这些欺凌者的分类,我切实地看到了那些欺凌者内心都有一个不安的小孩!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强势欺凌者之所以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不够强大,所处的地方就是不安全的。而弱势的欺凌者同样在通过欺凌比自己更弱的同伴来获得某种认同或者是安全感。除了纯粹的欺凌者有人格缺陷以外,大多数欺凌者都是在用错误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可能是因为家庭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学校造成的。在这场无硝烟的zhan争中,没有人是无辜的。每一个冷眼旁观的老师、家长、同学很有可能都是这场欺凌事件的帮凶。而他们之所以成为帮凶,是因为他们也害怕被卷入麻烦当中。
欺凌者的世界,往往是破碎的,他们很可能在童年时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所以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人生,但却没有想过这样的方式却给别人的人生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当然,我也并不是为欺凌者开脱,但如果身为成年人的我们不站出来,积极引导,学校方面如果只提倡以暴制暴,那么欺凌方式将无法杜绝。
对待欺凌,我想,也许我们可以像大禹治水一般“宜疏不宜堵”,因为以暴制暴只是在做错误的示范,用惩罚去惩戒欺凌者其实与他们所做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即使进行了惩戒,但欺凌并不会被完全杜绝!杜绝校园欺凌,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人参与,包括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也包括你和我!
愿校园无欺,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