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查看,老人的肾脏没有问题,身体的指标甚至比许多中年人的还要好,只是空腹血糖稍高一些,7.63mmol/L,不过,对一个82岁老人说,这个数值是可以接受的。
老人说,他的血糖平时控制在6.5~7mmol/L上下,这次检查血糖高是因为检查前一晚家里来了客人,陪着客人多吃了点。老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这个指标反映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不高说明平时血糖控制得的确不错。
82岁了还能陪客人多吃点饭,本身就说明老人的身体挺好。到了这个年龄,能吃也说明身体的机能很好。
老人说,他从30年前发现糖尿病后,就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吃什么、干什么都有所节制,同时按照医生的嘱咐开始规律用药,定期检测血糖,定期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及时听从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
15年前发现高血压,听医生的建议及时服用降压药;前两年检查发现动脉斑块,颈动脉和椎动脉各放了一个支架。没有脑梗,心脏也没出过问题。
现在检查,肾脏也没有问题,所以非常开心。
不是每个糖尿病都是老人这样的结局。
上半年我们曾收治过一位41岁女士,7年前就发现2型糖尿病,最初用胰岛素治疗,过了一段时间,嫌打针太麻烦就停掉了;口服的二甲双胍,听人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所以用了不久也停了。于是放任自流,空腹血糖长期15~18mmol/L,无论丈夫怎么劝说也不用药。
去年一只眼睛突然失明,仅能看到模糊的人影。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当时的空腹血糖是18mmol/L,因为血糖太高,医生不给她做手术,她这才开始用药降血糖。但是出院后一直想着“长期吃药伤害身体”,所以自作主张偷偷停药,用药时断时续,血糖也一直在空腹8mmol/L以上。
半个月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胸闷,憋气,病情逐渐加重,最后不能平卧,躺下就喘不上气,这才来医院就诊。入院后检查,除了水肿外,还有腹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贫血,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血肌酐高。考虑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和心衰。
她是一家大国企的员工,虽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居住在都市,就医很方便;而且她还有糖尿病“门特”(门诊特种病),门诊服用降糖药几乎不花钱。
但是,这么一手好牌,却被她打的“稀烂”。
不过,她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些人对血糖放任不管,几年后心脑肾并发症“全面开花”,还没有到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可能就因为心梗离世了。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是糖尿病人,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有人却早早离世,这是为什么呢?
看看这两位患者,也许你能悟出道理。
也许有人说,老人的糖尿病比较轻,而这位女士的糖尿病比较重,所以结局不同。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早期糖尿病都是一样的,发现糖尿病后及时控制,病情就轻,发现糖尿病后放任自流,病情就重。不同的对待,不同的结局。
有5个因素,决定着糖尿病人的结局。糖友们应该了解清楚,可最大程度的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生活方式是否调整
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基因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糖尿病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戒酒、戒烟、控制体重等。发现糖尿病后,如果仍我行我素,饮食无节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不想活动,任由身体发胖,几年下来,身体就会垮掉。
如果患病后开始自觉管住嘴,迈开腿,选择对血糖控制有帮助的食物来获取营养物质,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即使糖尿病不能根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不会受到很大伤害。
当然,控制饮食的实质是平衡膳食,而不是什么都不吃,什么都不敢吃,营养缺乏,身体不会好,寿命也不会长。
前面讲到的老人,饮食有节制,但并没有苛刻的限制自己的饮食,所以80高龄了还红光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