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出版社社长、年轻时的李公朴
在读书出版社成立前一年,位于上海的中国经济情报社编辑《中国农村》《中国经济情报》两个刊物同样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高压,面临着停刊的危险。在刊物的主要*钱俊瑞和徐雪寒等党员反复讨论后,“决定集资合作办书店”。1935年8月,新知书店在党的领导下,由经亨颐老人书写的“新知书店”招牌挂出面世。
上海北四川路上的新知书店(1947年)。图源见水印
新知书店出版的《帝国主义铁蹄下的阿比西尼亚》(1936年)。图源见水印
抗战时期 “孤岛”印书
三家书店所出书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十分注重出版宣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通俗的启蒙读物。注重到什么程度呢?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武汉均已失陷,上海英法租界成为“孤岛”——国民党军队远撤了,四周被日寇包围着,汪伪特务、地痞流氓到处横行。在日军控制之下,出版事业困难且危险。那时读书出版社的人员分成三批为抗日而奔走,一方面,原有领导李公朴、柳湜、艾思奇等同志离开上海奔赴各地投入了抗战,另一方面,经理黄洛峰为读书出版社谋求发展,亲自带了几个青年同志到武汉开辟新阵地。剩下的一批人,他们选择留在上海,继续出版工作。当时,除了主持工作的郑易里同志,仅有李克金同志主持总务,卜朝义同志负责发行、跑外,还有一个工友,帮助做些搬运采购等杂务。
抗战时期被战火焚毁的上海虬江路民居(上海市档案馆藏)
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一向比较繁忙的印刷工业,也没有例外,好多印刷厂没活干,大批纸张无人问津,白报纸每令三元也卖不出去。不过,对出版行业来说,这样的环境下也能形成一个有利条件:当时租界当局,对比较敏感的期刊的出版管得较严,对一般书籍的出版管得较松。于是,郑易里和黄洛峰多次函电商定,决定在上海立刻进行《资本论》三卷全译本的出版。那时的《资本论》第三卷尚未翻译,为加速出版,读书出版社又把郭大力先生从江西老家请回上海,住在斜桥弄七十一号出版社的后楼进行翻译。
《资本论》在上海的出版工作紧张而艰苦,读书出版社冒着政治风险和经济重负,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以最短的周期速度,印刷出版了共三卷全译本,二百多万字由郭大力、王亚南合译的《资本论》。终于在1938年秋,《资本论》三卷全译本得以陆续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