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种桉树
解放之后,百废待兴。1954年3月广西在最南端的合浦县创办山口林场,经过6年的艰苦奋战,在这片三面临海、背靠陆地的干旱黄沙荒原上种植窿缘桉4多万亩,后来窿缘桉、细叶桉、柠檬桉等在广西南部和沿海地区的村屯周围、道路两旁零星种植。由于未经良种选育而生长慢,且木材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农民只是拿来作为薪柴使用,但由于其含有类似樟脑和冰片的刺激性气味,所以并不受欢迎。
1965年广西在南宁地区成立“桂南林业局”,这个类似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机构开始种植窿缘桉、柠檬桉和野桉。同年,随着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以桉树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国营钦廉林场也划归广西管辖,同时也引入雷林一号。在桂南林业局撤销之后,又分别创建东门林场、石塘林场和黎塘林场等国营林场,并营造了一定数量的桉树林。
而后,广西启动了柠檬桉、窿缘桉的选育,并进行了柳桉与窿缘桉人工杂交育种,1978年开始桉树引种试验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成果不多。到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仅为150万亩左右,只是局部和小规模种植,但普遍生长较为缓慢,并没有形成“气候”。
国际合作
尽管早在1890年桉树已经引入中国,然而近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默默无闻,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桉树发展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1981年10月,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在北京签订了技术合作促进发展计划协定,其中一项就是确定在广西东门林场合作开展桉树试验研究。这个后来被誉为国际林业技术合作成功典范的野外种植项目,合作期限原定为4年,后因合作良好成果斐然,中澳双方一致同意延长4年,于1989年10月项目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