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乡镇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人们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无法乘车,除步行外就得乘船,我们台州是个水乡,河湖遍布适宜于船舶的运输。因此,内河航运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主力,内河船夫成了一个行当,在我们当地称为撑船老大。
刚解放时,我们使用的是一种叫快船的内河船,它可坐人也可载货物。船头平坦略上翘,船艄是个平台,比船舱稍高一截,一条船可坐一二十人。船顶有可移动的拱形船篷,天气晴朗时,就将船篷推到后边重叠在一起。此快船行驶全由人力推动且至少需五人,其中两人拉纤,两人撑篙,另一人摇橹前行。
后来木船渐渐代替了快船,木船有大小之分,也和快船一样没有机械动力装置,是靠摇动桨或橹前行的。船橹和船桨都是木制的,小船用的是木桨,桨是人在船的两侧划着水前行。稍大的船用的是木橹,橹比桨长而大,橹上装有圆形凹槽,船后艄装有凸出的“船橹柱”,凹槽和“船橹柱”合在一起,才能将橹摇动起来。小船划桨稍轻,只要抓住船桨前俯后仰原地摇动即可。大船摇橹费力较大,一般需两人联手,并要两步前后来回进退才行,撑船老大就这样用双手“摇船”的方式摇着橹使船前进。
木船上也盖有用毛竹和竹箬等材料制成的可推的拱形船篷,比较厚实能遮风挡雨,船舱内铺着草席,可席地而坐或躺着休息。人在船舱内坐久了,也可出来站在船后艄看看河两岸的风景。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装有柴油引擎的小汽船,成为当时内河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船有机船和拖船之分。机船装有发动机震动大,可装点货但很少坐人。挂在机船后面的叫拖船,可坐人也可载货。当货物或旅客载不下时,拖船还可增加,但拖船的条数要在发动机马力能拖动的范围内。
汽船有两个出入口,并有短梯供乘客进出船舱,船舱两侧都开有窗户,因此舱内空气也较为流通。船窗边各设有一排固定的长椅,中间还添有
几条长凳,供旅客乘坐,船顶有一平台,可载货物也可坐人。有时船舱内人多拥挤闷热,乘客也可到船顶上纳凉,由于当时横跨河流上的石拱桥都比较低矮,船过桥时如不注意,人的头将会碰在桥石上较为危险。
那时的汽船比起快船、木船来就好得多了,汽船不但驶得快而且稳,坐着也较舒服。为了方便旅客,那时沿途大的村镇都设有船埠头,可供乘客和货物上下,因此当时乘坐的人也较多。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台州陆路交通也随之快速发展,高铁动车也接踵而至,船运渐渐被车运所取代。因此,内河航运退出了历史舞台,内河船夫这行当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