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鼓身 许少华 摄
蒙钉鼓皮 许少华 摄
调试鼓音 许少华 摄
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型结构合理,音色纯净,制作技艺精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乾隆初年,制鼓艺人蔡福美在福建漳州府龙溪县起家,精心自营各种皮鼓,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商号打印在每只皮鼓上,为广大顾客所喜爱。清光绪年间,为拓展业务,蔡家子弟蔡心匏只身到台湾,按蔡家祖传的工艺生产和经营,挂“蔡福美”商号,在台湾成家立业,将制鼓技术代代相传。
蔡福美制鼓工艺极为独特,祖上留下来的制鼓工序有30多道,其中一些制鼓工序需要非常熟练高超的技巧才能完成。迄今为止,蔡福美皮鼓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关都严格按照祖上规定精心制作,其选用的材料十分讲究,成品独树一帜。
先人经长期研制对比,确认韧性十足的南方水牛皮最适合制鼓,但成本较高,也因此而与其他鼓铺的产品迥然有别。鼓身选百年松木、杉木为料,尺身小的鼓用原木直接凿成鼓桶,共鸣效果很好。鼓面大的鼓桶,先将木片加工成内圆斜小、外宽较大的弯木,用碎牛皮熬成水牛胶粘贴,不用一根钉子,就能做成密实的鼓桶。
蒙鼓也叫绷鼓、套皮,是制鼓最重要的过程,绷得好,鼓才能打得响。制鼓师傅将鼓皮穿上麻绳、短棍,将鼓膜绷紧的同时,不时用鼓槌打鼓面,使鼓面绷得更密实。大的鼓还要制鼓师傅爬到鼓面上跳鼓,用脚的力道及全身的力量使鼓面更柔韧,这个过程往往要好几个小时。
蔡福美皮鼓有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腰鼓、红鼓、小潮鼓等13个品种、20多种规格,除了鼓面大小不同,声音也分高低。因其制作的鼓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音色醇厚、鼓声纯正,早在清代中叶就畅销于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福建各寺庙的鼓更是八成以上由蔡福美商号制作。
如今,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已传承了13代,经过200多年风雨的洗礼,仍以其美观耐用的特色在漳州乃至全国制鼓界独树一帜。同时,其跨越海峡两岸的曲折传承经历,是研究闽台文化传承变迁的活标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多元文化交融的活见证。若有摄影人能以此为线索拍摄传承故事,想必更能引人入胜。● 许少华
兰溪孔明锁:榫卯构造,八卦底蕴
孔明锁,中国结 丁牡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