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邢台大地震,1966年邢台大地震原因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8 11:56:34

这是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清理废墟。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 摄

一座城市的劫难

使无数美满的家庭

在一夜之间消失

许多人用一生

也无法抚平它带来的伤痛

但人们选择勇敢面对

与这场灾难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1976邢台大地震,1966年邢台大地震原因(5)

唐山大地震发生当天,一大批抗震救灾物资从上海运抵唐山机场。新华社记者 韩晓华 摄

今天,我们回顾三个故事

愿你在读完之后

感受到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力量

1

抗震志气钢,我们勇往直前!

在43年前的大地撕裂中

矿工刘江失去了父亲

钢厂工人冯林棣失去了2岁的儿子

冯林棣所在的“王益元炼钢小组”中

组长夫妇、老组长的

三个孩子和两名组员

也未能幸免

家园颠覆破碎

至亲阴阳两隔

这些工人却在最关键的时刻

重振精神,站回生产一线

掩埋父亲后

刘江8月2日便回到矿上

地震当天上午

冯林棣就到达炼钢厂

刘江说:

“在家里待着不踏实,

觉得矿上需要我们。”

冯林棣说:

“有人说唐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就要证明,

唐山并没有消失!”

1976邢台大地震,1966年邢台大地震原因(6)

这是1976年唐山钢铁公司工人庆贺唐山大地震后炼出“志气钢”的场景。新华社发

矿上组织矿井排水突击队

刘江主动报名

与工友共同扛着沉重的水泵

“走路都特别费劲

但觉得干劲很足!”

8月25日

距离地震发生28天

冯林棣永远忘不了那一刻

唐山炼出了震后第一炉

“抗震志气钢”

2

孤儿不孤

唐山大地震后

4204名孤儿

成为无数人心中

最揪心的牵挂

这些孩子中

年龄最大的16岁

最小的仅仅两个月

孩子们要怎样长大?

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

1976邢台大地震,1966年邢台大地震原因(7)

资料图片:育红学校的负责人董玉国(右二)、保育员和孩子们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张彬 摄

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

刻着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时光荏苒

地震孤儿董惠娟

如今已是国内首位灾害心理学博士

唐山师范学院教授

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

1976邢台大地震,1966年邢台大地震原因(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