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正在开发一款代号为Project Trinity的全新旗舰车型,虽稍有滞后,但也将于2026年应用800V超充技术。
那边厢是中国品牌的大干快上。
国内主机厂中,除上文提及的长城、小鹏之外,北汽蓝谷、东风岚图、广汽埃安等都有高电压平台和超级充电桩技术的研发与布局。
吉利SEA浩瀚架构已经达到可量产该技术的阶段。
比亚迪e平台旗下车型的电压实际已经提升至了600V以上,唐新能源更是达到了700V。
在汉EV车型上,配备了比亚迪自研的碳化硅功率器件,接下来推出800V甚至1000V高压平台都不算难事。
跟主机厂一样迅速地,还有800V产业链生态的快速完善。
电池端,宁德方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快充型电芯,充电速度提升一倍,可实现15分钟充电80%。
蜂巢能源于上海车展发布了全新快充技术和对应电芯,仅需10分钟就可实现SOC20%—80%,且可循环快充1500多次,预计2023年二季度实现量产。
供应链端,华为、博格华纳等已陆续发布800V电驱动系统,舍弗勒全新推出的电机系列产品实现了电压等级48~800V、功率等级15~300kW及以上的全覆盖。
海立、奥特佳、比亚迪等已具备800V电动压缩机、PTC等的生产能力。
中航光电、泰科等企业也具备批量化生产800V线缆及端子的能力。
用户端,国内主流充电企业,特来电、优优绿能、华为、英飞源等也陆续发布了充电范围至1000V的充电模块。
尽管时下还面对诸多问题,能在800V平台上使用的高压IGBT产品并不多,碳化硅器件的普及还需要时间,电池材料、高控制精度的BMS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实现突破,SiC功率模块仍大量依赖进口等等。
但这些非核心技术性问题,都将在供需两端达成默契的前提下,被掀起的新一轮规模化效应所彻底解决。
三问800V在全球范围内,汽车工业电动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个新旧更替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有机会面临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只是任凭新能源 智能化如何深化,唯有用户选择,才是这一赛道的终极增速器;当然,唯有用户选择,才可以真实分享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而从用户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厘清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人人都需要拥有一辆提供800V高压的电车吗?
也就是说一旦800V高压的电车得到经济性量产,是不是此前的400V电压车就失去了购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