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作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被用于骨折、脱位、韧带损伤和关节感染性疾病,稳定固定关节,矫正和预防畸形,用来缓解肢体疼痛、改善功能和促进愈合。今天给大家介绍5种常用的石膏固定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石膏固定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固定部位和目的,决定肢体或关节是固定在功能位或特殊的体位。在石膏的包扎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姿势,以免影响石膏包扎的质量及固定的效果。
1.石膏托常用于四肢长管状骨折及四肢软组织损伤的临时固定,或四肢的不全骨折和裂缝骨折。
操作方法:首先将患者置于需要固定的体位或功能位,骨突部位垫棉垫。取宽7~10m的石膏绷带,根据肢体的长度不同制成8~10层厚的石膏条,从两端卷起,浸泡后挤出多余的水,在操作台上展平石膏条,上面敷以棉花或棉纸衬垫,将做好的石膏托置于伤肢所需的部位,再用绷带固定,使之达到固定肢体的目的。无特殊要求时,应将关节置于功能位。
前臂石膏托一般置于前臂和腕的背侧。上肢石膏固定的功能位为肘屈曲90°、腕背屈10°~15°,拇指位于对掌位。
下肢石膏托一般放于大腿、小腿的背侧和足底部。下肢石膏固定的功能位为患肢屈膝15°、踝关节背屈90°、足趾向上。
2.管型石膏常用于四肢骨折或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图3-4-10)。
图3-4-10 前臂和小腿的石膏管型固定
操作方法:首先将患者置于需要固定的体位或功能位,患肢套上棉织套,骨突部位垫棉垫,长腿管型石膏固定时,应注意在腓骨小头处多放置衬垫物。可先用石膏前后托或上下托固定,再用浸湿的石膏卷自上而下将石膏带包缠在肢体上,缠绕过程中以手蘸少量的水将石膏绷带抹平整,缠绕3~4层后塑形;也可先以石膏卷缠绕-石膏条加固-缠绕石膏卷的方法。
注意将指(趾)末端露出,以便于末梢血运和活动的观察,注意对非矫形位的固定,应将患肢置于功能位。
3.肩人字石膏常用于肩部、肘部及上臂部骨折或矫形手术后(图3-4-11)。
图3-4-11 肩人字石膏
操作方法:患者多采用坐位,躯干及上肢穿好适宜的棉织套,在骨突部垫棉垫,特别在腋下、肘、腕部位多加衬垫,女性患者应防止乳房受压。肩关节外展60°~70°,前屈30°~45°,外旋15°,肘关节屈曲90°,腕背伸30°,前臂呈中立位,手掌与口部相对。缠绕石膏绷带时应在患者腹部垫上棉垫,待石膏完成后取出,增加腹部与石膏之间的空间,避免影响腹部的活动。
操作步骤:首先放置上肢上、下托,然后在肩的两侧8字交叉加固,再从腋窝向下至髂嵴,最后用宽的石膏带缠绕躯干和患肢。在肘部与髋部之间用一木棍支撑,修整石膏边缘。
4.石膏背心常用于第6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的脊柱损伤、结核或脊柱融合术后(图3-4-12)。
图3-4-12 石膏背心
操作方法:患者取站立、坐位或俯卧位(俯卧位多用于脊柱骨折复位或融合术后)。在站立时应直立,两上肢平伸并向两侧外展。给患者穿棉织套,前方上端于胸骨上凹至下端于耻骨联合:后方上端于肩胛下缘至下端于臀中线上;两侧上端于腋窝下至下端于大转子。在骨突部垫棉垫。
操作步骤:首先用1个石膏条包绕躯干;然后用2个石膏条分别从胸骨柄起向两侧腋下横过第6、7胸椎棘突,两端在后背中线重叠;再用2个石膏条分别从双侧腋下至大转子部位;再用1个石膏条由胸骨柄中线至耻骨,1个石膏条由第6胸椎中线至臀中线上;最后用石膏绷带缠绕2~3层并将边缘修平整。
5.髋人字石膏常用于髋部和股骨上端骨折的患者及矫形术、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髋关节病灶清除术等术后固定(图3-4-13)。
图3-4-13 髋人字石膏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在专用的石膏床上,躯干部及患肢穿好棉织套,骨突部位垫棉垫,在衬里与腹壁之间放一薄枕,待石膏硬固后将枕取出,使腹部与石膏有较大的空隙,以利患者的饮食和呼吸。将两脚固定于固定腿架上,髋关节置于功能位,外展20°,稍外旋,膝关节屈曲15°~20°,踝关节背屈90°,足趾向上。
操作步骤:首先取3条石膏条由剑突下至耻骨绕腹部1周,两端在后背中线重叠;然后用长腿石膏前、后托固定患肢;后用1条石膏条由健侧髂前上棘开始,经下腹绕过患侧大转子和大腿,到达大腿下1/3内侧。再用1条石膏条由健侧髂前上棘经腰骶部绕过患侧大转子和大腿前侧,到达大腿下1/3内侧,以此交叉加固髋部的石膏硬度。最后用石膏卷缠绕达一定的厚度。臀部留一洞口,以便患者排便,并将石膏边缘修平整。
来源:《骨科手术学》
主编:邱贵兴 戴尅戎
声明:本文为骨科在线编辑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