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步频x步幅。换句话说,步频步幅能决定你的配速是快还是慢。配速快起来了,接下来要追求的就是跑步经济性——如何更省力地跑到这个配速。
比如说,缩短触地时间。
在跑步中,单脚从刚刚接触地面的瞬间,到完全离开地面所花的时间,就是跑步的触地时间。跑步的触地时间通常以毫秒计,从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不等。
※ 从你的一只脚落地,到这只脚再次落地,这个过程叫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比如下面这张讲姿势跑法的图,展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
与触地时间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叫“触地腾空比”。触地腾空比=触地时间÷腾空时间。触地腾空比越小,表明你花费在“移动”动作上的时间越多,专业选手的触地腾空比是非常小的。
要精准地测量这个以毫秒计算的数字,也是很困难的。目前普通跑者也能实现的最简单办法是,用智能跑鞋等可穿戴智能硬件,来测量触地时间。
其实,你并不需要知道自己具体的触地时间,也能通过训练提高它。
触地时间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
非常快速的蹬地(主要取决于下肢力量);
触地时腿有较高的“刚度”(主要取决于跑步中的垂直振幅,垂直方向的位移越小,对应“腿”的刚度越高);
触地时脚底落地的位置(前脚掌、全脚掌或脚后跟哪个先落地)。
※ 关于腿的“刚度”,垂直方向上的刚度=触地中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身体重心的垂直位移,在水平方向或扭转中也是类似的。
所以,怎么训练才能缩短触地时间呢?很简单:提升下肢力量 改善跑姿。
提升下肢力量的办法适合跑者提升下肢力量的办法除了常见的力量训练、跳跃训练和越野跑。
为了缩短触地时间,方面最有效的就是尽可能用全脚掌或前脚掌着地。
※ 再次强调:改变跑姿需要循序渐进的练习,否则很容易受伤,人体是个各部分复杂协作的体系,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轻易改变跑姿。
日本龙谷大学观察实验里,所有选手的平均触地时间是199毫秒,全脚掌和前脚掌落地的选手平均触地时间只有183毫秒,差距相当明显。类似的差距在完赛成绩排名中也体现出来了。
你发现了吗?缩短触地时间的训练方法,和提高步频很类似!事实上,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触地时间和步频这两个指标,是彼此关联的。
几个关于“触地时间”的小趣闻:
跑步时如果脚后跟先落地,触地时间要比其他方式平均长6%;
配速越慢,“触地时间短”这件事在省力上越明显;
肯尼亚跑者的触地时间比其他跑者平均短10%;
一双已经寿终正寝的跑鞋,会大幅增加你的触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