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句:这种包肉的粽子,在古代也是军粮)
不过,真正让午餐肉“发扬光大”的,却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有战争就需要军粮,确保部队吃饱肚子是打胜仗的基本条件之一。说到这里,还得说一句,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食品最初都是源于军粮的。比如现在端午节的特殊食物——粽子,最初其实就是军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南方几个国家:楚国、吴国和越国等,都使用粽子叶来盛糯米饭,然后在米饭中间放一块腌制的猪肉或者鸭肉,然后把粽子捆好、蒸熟再风干,这样风干之后的粽子可以长期保存。需要吃的时候,就一串一串丢到锅里煮一下,开锅后就可以捞起来吃,肉食可以补充士兵体力,米饭可以填饱肚子,而且由于是事先包好的,所以一个粽子就是一顿饭,各吃各的,这样还可以杜绝克扣军粮的情况。
(正在用餐的美军)
话题扯远了,其实在二战时期,西方军队的军粮供应其实也并没有多高水平,受当时保鲜技术的限制,二战各主要参战国的军粮可以说参差不齐,再加上军队兵员众多,即使在作战间歇搞一点新鲜食材改善一下伙食,也很难确保每天都有收获。而打仗不仅仅是拼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同时也是拼士兵体力的活动。例如,身强力壮的士兵在拼刺刀时肯定比瘦弱的士兵更占优势。所以如何让前线的士兵保持充沛的体力,这是美军高层首要考虑的问题,然后他们就想到了“斯帕姆”午餐肉。
1941年12月,日本空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当时美军面临的问题是:从炎热的赤道太平洋海域,到寒冷的阿留申群岛,要为上百万美军士兵提供口粮,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且当时英国、苏联、中国等盟友国家也在等待美国的物资支援。所以美军的将领们开始把“斯帕姆”午餐肉作为军粮发放给自己的士兵,同时还作为援助物资,输送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盟友国家。
根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5年之间,美国战争部总计花费大约3.73亿美元,向荷美尔公司订购数十亿罐的午餐肉,由于午餐肉不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长期食用可能会出现微量元素短缺等问题,但是由于其主要成分是土豆淀粉、碎猪肉和盐,因此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人一顿饭必要的热量供应,这在战场上可以有效保障士兵充足的体力,从而确保士兵们不会因为体力问题而吃亏。